仅仅是因为Kindle有Wi-Fi功能吗?为什么Reader在增加了Wi-Fi功能后还是不敌Kindle呢?让我们从配套的角度比较一下,Reader刚推出的时候,索尼在电子书店中有10000本电子书,而Kindle依托的是亚马逊——最大的实体书在线零售商。它刚推出时就提供88000本电子书供选择,是前者的8倍多,而且几乎囊括了所有有影响力的畅销书榜上的前十名。此外,亚马逊扩张电子书店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索尼。读者购买Kindle的时候,看重的不是一个阅读器设备,而是它背后的那个不断更新的电子书库。如果把内容和设备综合起来评测,Kindle在设备上的劣势就不那么明显了,而索尼的内容配套则成了致命的短板。
无论是数字音乐,还是电子书,索尼都没有做到配套。没有人怀疑,索尼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优秀的产品设计师,它还有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但是,它一直把自己定位为设备制造商,至于设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内容,但主要靠你们搞定,这不是我们关心的。”这种态度也可以从索尼Reader支持多种文件格式上看出来,索尼并不关心内容从哪里来,只要在阅读器上能打开,消费者就应该满意了吧。
不!互联网经济中的客户需要的是完整的体验——是随时响起的自己喜欢的歌曲,是一直追随的作家的新作,也是荧幕女神刚刚杀青的电影。获得这一切内容的速度要快、价格要便宜,无论是在家里、在路上,还是在车里,一旦出现需求,马上就能得到满足。
这不是对某个专门设备的渴望,而是对更自由、更便捷的数字生活的渴望。设备仅仅是满足需求的载体,如果没有配套的内容和服务,它们只是冰冷的机器。
另外,内容配套并非是简单的预置。常常有人对我说:“中国的市场环境不同,客户没有养成为内容付费的习惯。他们就是要免费的音乐、免费的图书、免费的电影,因此,虽然有庞大的人口,却不会有北美和欧洲那样的数字产业链。”中国的一些设备制造商只习惯于从设备上赚钱,至于和设备配套的内容,他们要么完全不管,要么就是“预置”——就是在产品出厂后,统一存储一些能找到的免费内容,然后就把这样的“方案”推向市场。
中国电子书领域曾经的王者——汉王就是这么做的。汉王的电子阅读器于2008年推出,2009年就创造了3.9亿元的惊人业绩,看起来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Kindle”。但是,2013年,它的销售额已经下滑了63%,明显后劲不足,这似乎支持了“中国特殊国情论”者的观点。同一时期,基于网络写作社区的盛大推出的“锦书”阅读器,其市场占有率则从2010年的2.5%稳步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15%。现在,在中文电子书市场上,和中文版Kindle及亚马逊中文书店正面竞争的是与它有着相似模式的盛大,而不是当初的王者——汉王。盛大的独特竞争优势不是设备,而是原创内容库。
可见,要给客户提供配套的产品体验,这个看似简单的用户需求并不容易满足。如果在第一章中,你对“可以数字化吗”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读完了本章内容,想一想,你的电子产品有没有配套的内容,是否提供了完整的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