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要“两端开放”

想象一下,如果UBER向汽车制造的方向融合,如果Airbnb向开发商方向融合,如果Lending Club向吸纳个人存款的方向融合,它们的市值是升高还是降低?为什么它们都没有选择纵深融合的道路,而是尽可能地保持“轻”公司的现状?为什么资本市场会青睐这种做法?

因为一旦数字平台形成,就意味着平台上的各方找到了自己的利益点,也就意味着它们对平台产生了依赖,形成了排他性。也就是说,平台的客户、供应商、合作方不容易离开已经成型的平台。你对经常购物的网站容易产生依赖,因为它创建的可信任的环境不容易被复制,甚至连它的应用界面都让你感到舒服;如果你是某个平台的供应方,就更容易被利益分成锁定。这就是数字平台的巨大黏性。

数字平台也更容易滚动增长。越早出现的平台越容易吸引更多的合作方,因为大家都希望到内容最丰富的产品库搜索,供应商也愿意将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受众,早期平台会在口碑效应下快速滚动增长,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获得了充足的投资后,这类企业能够快速扩大,新出现的同类平台如果没有创新,仅仅是复制就很难超过它们,就形成了垄断。多年来,希望超过淘宝的网购平台不断出现,但没有一家能够超过它就是这个原因。

大的平台容易“吞并”较小的平台。数字平台之间的融合比实体商品简单,只需将数据库合并就可以继续运营,对用户几乎没有影响,而并购的结果是增强了大数字平台的垄断程度。

在互联网经济中,尽管每种新模式在每个新领域都有可能出现垄断性的数字平台,但这不像在实体经济中那么可怕、那么难打破,原因之一就是互联网的创新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经济。对音乐平台而言,虽然“iPod+iTunes”在正版数字音乐销售上形成了垄断,但是随着流媒体的出现,音乐不必下载就可以播放,这让基于下载的“销售”模式完全被颠覆了。新的“自动播放”电台模式可能会取代下载存储播放模式,这也是苹果iPod目前最大的竞争者Spotify和Pandora会崛起的原因。

另外,数字平台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往往是互补的。UBER能够运行,依赖于若干数字平台的成型和普及:

(1)能将手机作为信息传递和交互沟通的平台。

(2)可以将地点精准锁定至米的GPS定位平台。

(3)记录供求双方信息和服务评价的社交平台。

(4)手机支付平台。

这些数字平台的出现让原本不新鲜的“合用汽车”的理念扩展到“熟人”的范围之外,也让供需匹配更加精准。在手持设备、地图、支付、社交平台逐步成型的今天,瞄准一个领域的需求,再直接利用现有的外围平台,创建一个细分领域的“沙漏型”中心节点变得越来越简单。比如,你不必专门推出一个设备用于推广你的服务,只需将程序上传到苹果App Store中,就获得了世界各地上千万的潜在用户。

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在打造数字产业链的过程中,如果既有可能向上游纵深融合,又有可能建立一个开放平台,你会选择哪一种?也许你会发现,视频恰好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商品,它的制作难度成为采用纵深融合战略的先决条件。对视频类的网络企业而言,无论是会员制盈利模式还是广告投放的盈利模式,都让锁定用户变得至关重要,没有独家内容资源就无法留住客户。当有制作能力的传媒企业自建数字渠道时,完全处于传播下游的数字视频企业就不得不走向纵深融合的道路。但是,走这条道路也意味着将失去大部分的“互联网基因”,变得越来越像“传统媒体”——仅仅是在产品形式上实现比特化,其他没有改变。采用这种方式的Netflix、Hulu(注)、HBO将不再有明显的差异。

虽然Netflix未能成为一个“两头开放”的平台,但是,它在用户端上采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这个策略让它有效地保留客户,也让它跻身于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俱乐部”。本书在后面还会详述。

让我们回顾一下已经了解到的产品战略。

首先,尽可能地将核心产品数字化。

其次,对用户,要保证提供了全套的解决方案而非走到半路。在提供完整方案的时候,需要跨界与多个供应商合作,完成数字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

最后,考虑是否可以将产业链变成一个“两端开放”的数字平台,自己占据向供需双方提供服务的节点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充分发挥计算机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的能力。

如果你的核心产品还不能完全数字化,那么,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看到制造实体商品的企业如何以“互联网思维”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