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98年-2013年:消灭英雄

这个阶段任正非不再呼唤英雄了,英雄这个词几乎从他的文章中消失了。

从1998年起,华为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英雄”,为什么?

因为随着《华为基本法》的诞生,随着国外世界级管理体系的引进,华为由野蛮生长变成了理性成长。这个阶段任正非不再呼唤英雄了,英雄这个词几乎从任总的文章中消失了,因为他关注的是顶层设计、管理体系的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认定、公司主流思想的形成,关注的是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组织能力的提升。

而那些过去的英雄——孤胆英雄、草莽英雄和个人英雄,往往会成为公司变革的障碍,因为他们是功臣、老臣,是既得利益者。

1997年华为集体大辞职,笔者认为就是一场“去英雄化”的壮举,说白了就是要打掉一批英雄,是为管理的改进和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一阶段,任正非只发表了一篇以英雄为题的文章,题目是《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

“要把英雄理解成一种灵魂和精神,就是要将这种灵魂和精神注入管理中。我希望大家不要做昙花一现的英雄。华为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当我们想躲在这个成就上睡一觉的时候,英雄之花就凋谢了,凋谢的花能否再开,那是很成问题的。”

实际上任正非用意非常明显:华为曾经是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现在逐渐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者、创业者的个人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管理的必由之路,这也回答了为什么华为在这一段要消灭英雄。

这一阶段,华为的运营与管理要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舍昼夜,公司要做的是修堤坝,而不是造英雄。

任正非讲道:“管理就像长江一样,我们修好堤坝,让水在里面自由流,管它晚上流,白天流。晚上我睡觉,但水还自动流。水流到海里面,蒸发成空气,雪落在喜马拉雅山,又化成水,流到长江,长江又流到海,海又蒸发。这样循环多了以后,它就忘了一个岸上还喊‘逝者如斯夫’的人,一个‘圣者’。它忘了这个‘圣者’,只管自己流。这个‘圣者’是谁?就是企业家。”

华为对英雄的态度变化是有背景、有场景,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

从呼唤英雄到消灭英雄,是因为企业发展阶段的要求不一样了。个人英雄依赖于时势,“时势造英雄”;但个人英雄的光环会抑制群体英雄的出现,因为群体英雄的出现依赖于机制,依赖于管理,依赖于土壤,依赖于氛围,依赖于文化,这就是个体英雄和群体英雄之间的差别。

1998年-2013年正是华为构建管理体系和组织能力的关键转型变革年。华为为了构建群体英雄诞生的土壤、机制、氛围和文化,才抑制英雄主义的继续蔓延,淡化和抑制个人英雄主义,为企业变革消除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