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公司的高层基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强调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在与员工的沟通中,甚至在部门会议中,把部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到位的地方,都归因于价值观的问题,然后经常教育员工的价值观;但即使这样反复的强调,似乎也没有什么效果,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些员工很“受伤”,去找部门HRBP倾诉,甚至有员工因此提出离职。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失效了吗?
林枫访谈了一些员工及主管,经过深入分析,发现了症结所在。很多时候,业务主管在不断强调一些主观的东西,比如工作态度、价值观、责任,但是这些东西通常虚无缥缈,难以找到“抓手”,很难落地,业务主管说完了,员工也不知道怎么做,因为价值观缺少了一个“载体”、一个“抓手”。
其次,大家对核心价值观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比如业务主管认为某员工的价值观只有3-4分(总分10分),但员工认为自己应该是7-8分,双方的立场、标准不一样,很难统一。两者不在同一平面上对话,很容易有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引发冲突,因为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价值观,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没有问题的,相反,每个人都会低估其他人的价值观,总认为他人的价值观应该进一步提升。
林枫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谈事情、管事情,因为事情是可见的,有具体过程与结果的,而且大家的标准基本不会差异太大,并且可以马上应用于实际的。当我们都是去谈事情、管事情,把事情的过程与结果都管好了,其实价值观也自然好了,因为做好事情就是价值观最好的体现方式。所以,业务主管要通过管好事情,把价值观带起来,而且,管好事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力也被提升起来了。
价值观不要老是说,说多了就会变味,员工就会有“免疫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主管以身作则,这才是价值观宣传的最好方式,你自己做到了,即使不说,员工也会模仿与跟随的。
要把对事情的要求和管理做到极致,把对态度的评价与干预降到最低。让员工在客观、公平、简单的环境中,高效快乐的做事,不在无谓的主观伤害中耗费资源成本。管态度的话就像抓泥鳅,总抓不住,要抓就抓事情,才能找到“抓手”;在和员工沟通时,要像切猪肉一样,把肥肉(态度)切出来、撇开,留下精瘦肉(事情),谈事情,抓事情,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