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训的道理,从爱书的情怀说起
我是喜欢书的。我有一个习惯,就是特别不喜欢有人把书坐在屁股底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会去坐书,以为我认为那是对书的不尊重。文人学者、读书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心里标准吧,对自己从事的行业职业特别地尊重,目的不是作秀,而是对自己的行业负责任。
我小时候去一个练书法人的家里,无意中在他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玩弄他的毛笔。主人发现后对我大发雷霆,两眼圆睁,很是吓人的呵斥道:“谁让你动了!”
我当时的年龄还小,不理解他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又没把笔弄坏,为什么这样。现在我很是理解,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职业的深切热爱。当然他没有发现我是对书法很感兴趣才动他笔的,这一点他没有注意到。
一次,我到一个图书展销会去买书,到门口时看到一个母亲正在和他的孩子讲话,没太听清,不过肯定是关于学习、读书的事情。我赫然看见他们屁股底下都坐在一摞书上,我很难过,古人如果得到自己心仪的好书,都要顶礼膜拜,双手捧起,细心研读,哪有因为怕地太脏弄脏自己的裤子就所幸坐在书上面的呢?作为母亲,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啊!
余世维老师曾经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日本母亲带小孩去图书馆看书,看见自己的小孩用唾液翻书时大发雷霆,让他不要和别人说把书买下来,拿回家去。
而中国的母亲呢?
在会场里我正在挑书时,旁边有一对夫妇在说话。女的拿起一本书,说:“梁实秋。”男的讲:“不是梁秋实吗?这书写错了。”女的说就是:“梁实秋,对着呢。”男的说:“那就买下来吧。”女的说:“你个瓜皮(西北地区骂人的话),多少钱?”男的说:“2~6折。”女的说:“走吧,过会再说。”
我无语,心想:“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学识,买书的人不一定有素质,穿名牌的不一定都有钱,硬件是装点不了一个人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句话:“要想在培训师的道路上走得远,我们要看书、爱书,并且言行一致。”
(二)培训师的3个好习惯:
(1)善于学习。当今学员的成长非常迅速,培训时常用到的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段子或者知识要点,若不及时更新,就会出现培训师说上句学员接下句的情况。要保证始终有一壶水可以分享到学员的杯中,培训师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往壶中添水。对于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来讲,学习像个永动机,一旦开始就没有终止。对自己选定的课题专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能始终保持有发言权。
(2)善于总结。有些培训师讲课不一定多但是进步很明显,为什么?大概是每次讲完之后都认真进行了分类总结吧。总结不一定是在结束以后, 每次培训都要进行多次的班前会、班中会和班后会的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对已出现的问题,不论大小都争取做到“不贰过”。总结就好比匆匆赶路的时候,仍不忘抬起头看看目标,这样可以及时调整方向,维持学习的高效率。
(3)不断练习。哪怕一位在管理岗位上已经有丰富经验的资深管理者,刚上讲坛的时候,也会有感觉不自然的地方,讲课从课件调整到现场互动都需要旁边的人给他反馈,然后逐渐调整,像修改衣服一样不断合身。熟能生巧,笨鸟先飞,顶住压力,须知这项工作是件持续精进的活。
天赋对于培训师很重要,但那更多是就起步阶段而言,不是一切。太聪明的朋友,如果不能坚持也将在这份枯燥又有意义的事业上半途而废。
坚持以上3个习惯的培训师,加上他的天赋,方能不断成长,带领学员在学习的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