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发展初期,就显示出了可以改变整个商业形态的潜力。当时,多数人对互联网的颠覆性力量理解为“消灭中间商”。长期以来,互联网的价值模型主要被解释为交易双方可以轻易地通过网络互相找到,而过去的许多中介——无论是为企业招聘人才的猎头,还是协助交易的经纪人,还是从厂商拿货再层层批发给下游的经销商,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中介搜集供求信息,形成独家的“数据库”,然后在这个密封的信息库中进行匹配;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数据库”,它汇聚了大量的供求信息,随时都在变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因此,中介们的独家信息库让位给这种海量、透明的“数据库”,中介们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实际情况是,互联网的确消灭了很多中介。过去,我们无法想象,不需要实体销售店铺,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新产品发布”,通过“网上商城”就可以实现几百万台、上千万台的出货量。这种“直销”模式的确跃过了过去需要几十年才能建设成型的“铺货渠道”。但是,互联网并没有让中介销声匿迹。与此同时,互联网孕育出许多新型中介。
传统的猎头公司受到“网络招聘”的挤压;传统的旅游服务业受到旅游网站的挤压;传统的婚介公司受到“交友网站”的挤压;传统的零售店受到“网上商城”的挤压……所有这些大有“取而代之”趋势的“新型网络中介”都有比传统中介更强大的竞争力,它们可以从无到有地快速建立起信息库,并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让用户通过自己设定的条件在信息库中快速搜索,找到匹配结果,整个过程高度自动化。
但方便性还不是“网络中介”的最大优势,“网络中介”往往能快速地发现最低成本。客户转向网络搜索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中介”的确能不断地降低成本,网上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确比实体商店或经销商提供得更便宜。对此,过去常见的解释是网络压缩了整个“供应链条”,可以把原来必须为多个中间商预留的利润补贴给最终客户,网络中介只获得传统中介的一小部分利润,而用户实现了价值转移。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此,就无法发现网络可以压缩成本的最大玄机。
让我问一个问题:“哪里可以找到最低成本?”你的回答是什么?对生产厂商而言,是将制造外包给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地区”吗?的确,在过去50年里,外包是全球化进程中最显著、最有效的降低成本的手段。中国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也是在这股“外包大潮”中实现了从农民向技术工人的转型,他们为了摆脱贫困所做的努力正好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为了不断降低成本而寻找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一拍即合。但是,再廉价的劳动力的成本也不能无限地降低,外包越分散,要进行集中式的大规模生产,“在途成本”就越高,包括把原材料运到生产地的成本和把成品运出的成本。
那么,最优化的供应链可以带来最低的成本?是的。现在,我们再近一步将制造的全过程看成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在整个链条中,如果每个环节都能在最需要的时候获得全部生产要素——人员、材料、设备、工艺、设计,那么,中间过程的损耗就越少,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就越高,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大量的成功企业,比如,西班牙的服装品牌Zara和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都是优化供应链的高手,我们刚才讨论中提到的“减少中间商”为客户带来的价值增值也可以被归为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