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行动:你的公司有多少未来企业的基因

立刻行动:你的公司有多少未来企业的基因

 

一、   企业形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已经看到对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关注内部转向关注外部,从集中在生产能力的方面转向集中于客户需求的方面……事实上,企业本身也在发生着改变。当我们说到“企业”,你的脑海里可能出现的是在高耸的摩天大楼里,衣着整齐、挂着标牌的员工在格子间穿梭的场景;或者是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流水线上机械手把零件有条不紊地组装起来的画面。更准确地说,这些更接近于“产品中心”条件下的企业。现在,企业的形态正在发生着变化,看看你的周围,你能看到下面的变化吗?

 

(一)    企业在地理上可以是分散的

 

过去人们从自己的“小作坊”里走出来,聚集到一个集中的地点,才能开始分工合作。因此,说到企业似乎就一定指向某个确切的地点,有厂房或大楼等实体建筑。但是,现在的分工合作完全可以不再依赖地理上位置的临近就可以完成。跨国企业首先实现了这一点,在世界的多个地点建立分属机构,这些机构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也同样可以合作。将来,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小,都必定是全球化的。部门合作、同事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以不见面的方式进行。企业在地理上分散了。

 

(二)    企业可以是一个虚拟组织

 

在线游戏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了数量众多的客户,他们在虚拟空间中相识、消费、创造价值,产品可以是虚拟的,合作是虚拟的,营销过程也是虚拟的,连同游戏币、财富值也可以是虚拟的。这样的企业同样创造价值。在中国,最常见的虚拟货币Q币有着和现实财富的兑换比例,企业并不因为产品的虚拟化就不创造真实的财富。

 

(三)    一个人就可以是一个企业

 

企业不一定要有很多人,甚至可以只有一个人。分工合作全部在企业的外部实现。自由职业人自己寻找客户、寻找合作方,可以一个人完成一个企业的所有角色。他们在家里上班,他们是SOHO一族。而且他们的竞争力有时可以媲美人数众多的“大企业”。

 

(四)    每个企业都是动态的

 

不仅仅是客户在变化,企业的所有方面其实都在发生着改变,昨天可以实现的明天不一定能够同样实现;昨天不能实现的明天不一定不可能实现。这些变化都来自于企业如何接受、处理和应对它周围的信息。企业和它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互动中,让企业成长或者消亡。

 

(五)    企业是会学习的组织

 

企业在变化中学习,也经常丢掉它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这一切全看企业中是否有可以促进经验、知识积累和分享的体系。企业在接受了周边环境的信息后在内部进行加工,形成知识,再反映到企业的能力上,这种学习的能力可能是不同企业可以进行竞争比较的共同点。

 

(六)    企业与外界的关系形成网络化

 

有的企业把客户变成合作伙伴,比如采用直销模式的企业;有的企业把合作伙伴变成客户,比如采用分销模式的企业;有的物流企业成了外包的客户服务的一部分;也有的外包的客户服务中心成了咨询机构……这些企业角色的变化反映了企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网状的,是可以循着网络之间的联系从一个“节点”跳跃到另一个“节点”的。

 

(七)    企业不一定要生产什么

 

企业不一定都有产品,企业可以是某个体系,占据某个独特的位置,发挥帮助它的客户的作用,它就能够生存;团购企业不生产任何一个产品,它只负责联络生产者,负责把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传递到位;大量的企业为它的客户只提供服务,或者说,所有的企业其实都是在提供服务。

 

(八)    企业不一定是有边界的

 

企业可以做什么业务,不可以做什么业务,这个边界是由企业自己规定的。即使行业中的其他企业都不这么做,也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理由来说服企业必须“画地为牢”。新的行业就是在勇敢的创新中出现的。当美国著名速递公司——联邦快递收购Kinko(美国的一个办公用品企业)的时候人们迷惑不解,而联邦快递认为他们不过是扩展了一个信息递送的管道——电子化渠道而已。

 

(九)    一个企业的内部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有所长

 

过去企业根据“木桶理论”,总是在内部寻找最短板,然后努力提高。很多企业内部已经包罗万象,集中了整个价值链上的原材料供应、研发、生产、库存、物流、销售和服务,包括的内容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现“短板”。新的思路是放弃所有的短板,只做最长的板,然后与其他的“长板”合作。

 

(十)    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价值观和性格

 

企业的实力来源于执行力,执行力是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没有鲜明的被深刻接受的价值观,企业的行为就会不一致,某些自相矛盾的做法就会出现,企业外部的合作者们就会对该企业的能力表示怀疑。企业的合作往往也是建立在“观念接近”的基础上。如果客户不认同你的价值,他们就不会成为你的客户。

 

二、   总结

 

如果关于企业的一切都在变化,那么什么是不变的?

答案是契约。

企业利用约定把人们组织起来,这一点没有发生过变化。未来的企业将更接近于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它们形态各异,在生态链上占据某个位置,有竞争对手,也有生存下来的“独门秘笈”。

 

 

本章小结

 

要以新管理来管理新企业,首先要改变对企业价值的衡量。传统的财务分析不足以给出可以判断未来企业价值的数据,原因是会计报表是过时的、内部的和静态的信息。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本身就是“资源为王”这一“地心说”的衍生理论。但是我们可以借用会计报表的量化原则,利用客户资产负债表来计算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客户资产”与“客户负债”,这样计算出的“企业价值”才更真实。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能够收集到和客户相关的、大量的一线数据并对数据的变动十分敏感,这需要一套创新的管理工具和数据模型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