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企业文化不聚则散,要常抓不懈

林枫兼有多年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创业型企业的实践经验,他发现企业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经年累月常抓不懈,不能有片刻懈怠,就像是一捆柴草,需要不断扎紧,你不抓了,它就会慢慢变散,逐步被稀释了。

企业文化就像一股气,气不聚则散,所以企业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凝聚这股气,比如文化入眼、入耳、入心、入行,都是凝聚这股气的方式。

除了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也是这样的,需要不断的聚焦,如果你不把众人之力凝聚到一个点上,向一个目标进发,实现组织“力出一孔”的作用,组织就会目标不聚焦,变成多目标,甚至无目标。

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在企业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关于该公司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理念落地必须常抓不懈》一文中提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固化于制”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非常具有典型性。

企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装饰品,更不是保存在档案盒里的条条框框。一个企业的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经广泛征求意见并初步成形后,当务之急是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要让这些方针、目标真正从墙上、档案盒里面走出来,真正走到员工的心坎上,溶于员工的血液。“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需要经历一个认识、认知到认同、实践的过程。

这就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组织推进。要明确各级“一把手”是企业文化的第一传承者、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把企业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宣传员,紧密结合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第二,强化培训。把员工塑造成“企业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把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塑造成一个“企业人”,必须经历用“同一文化”内化员工思维模式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载体就是培训。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个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如何体现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从内心认识、认知、认同了本企业的文化,才能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企业的文化力。

第三,正确引导。企业的观念文化比较抽象,如何生动形象地进行宣传教育?一是把“文化人格化”,比如阿里巴巴人把阿里文化人格化,持续深入地开展弘扬阿里文化、阿里文化教育活动,强化了全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二是把“理念故事化”,某企业通过非洲大草原“狮子与羚羊”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理念;三是把“规范案例化”,运用正反案例的“震撼效应”,加深行为规范的指引力度,使之入脑入心。

第四,营造良好的氛围。根据心理学研究,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观念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内心深处就会认同这种观念。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营造一种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不求立竿见影之效,而求滴水穿石之功,久而久之,使员工自觉认同并形成习惯。

除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还要“固化于制”,导向与强制结合,增强员工执行文化理念的自觉性。

“固化于制”,就是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

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以克服人的“惰性”,使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

“固化于制”,更艰巨的任务是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实质性的步骤是实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层按规范有效地运作与制衡;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关键性的改革是建立有效的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

变“相马”为“赛马”,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人才“赛道”和“以业绩论英雄”的绩效考核体系,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重要性的举措是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进行全面管理。制度是物化了的理念,制度是观念、行为、习惯产生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就是文化力。

企业文化理念落地是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落地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地将企业文化理念落实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日积月累,企业的理念必将通过全员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形成企业的整体统一的行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