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研究的订单,是指客户向企业下达的订货单,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签订的一种销售协议。它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实现客户对企业待售货物的一种请求,同时也是企业对客户的一种销售承诺。它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1)按客户大小分类,它可以分成大客户订单和中小客户订单。
这种分类方式取决于业务部的营销策略,按销售额和客户的发展潜力来定义客户,对大客户和中小客户设置不同的对接人员及订单处理程序,明显的“傍大款”营销模式。大客户订单的处理不仅仅是一个人员可以搞定的,一开始的时候是区域经理或业务员直接对接,并召集生产计划人员、仓储人员,以及物流对订单的处理和出货程序进行模拟,把程序固化后转成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并落实到指定的销售助理对接。按大客户的要求,一般在接收订单时,销售助理均与生产计划人员对接确认交货期,及时回复客户。对于中小客户订单,一般是客户以电话或传真的形式发送至销售助理处,由销售助理转换成系统订单向生产计划人员下达。它一般会按订单要求的交期交货,如不能交货时,由销售助理与客户直接协商处理,必要的时候需要业务营销人员跟客户沟通。
(2)按订单的紧急程度分类,它可以分成常规订单和紧急订单。
常规订单是走正常的订单下达与发货程序,根据库存及正常的生产交付周期进行处理。紧急订单则不同,是需要马上反应的订单,它需要充分调动现有资源转化到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实现紧急订单如期完成、让客户满意的目的。一般在接到紧急订单时,销售助理的第一反应是向生产计划人员咨询能否按时交货?如不能交货则由生产计划人员进入紧急处理程序,召集生产、工艺、采购等人员进行会议沟通,重新确认最快的生产时间与交期或寻求调货资源。
(3)按产品类别分类,它可以分成规模化产品订单与小品种产品订单。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特色,规模化产品具有生产量大、生产频率高、销量大、质量稳定的特点。对于此类产品,往往会因为季节或行业的不同有不同的需求,甚至会出现波动性很大的情况。它往往被关注的最多,因为它一旦出问题,影响甚广。对于小产品订单,因为生产的频率比较小,生产间隔周期长,往往需要靠安全库存来支撑,因此在出现销售波动时,销售人员或销售助理应第一时间向生产计划人员反馈,并把更新的需求信息传达下去,以便提前做出应对措施。
随着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即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4.0某种程度上是德国对无劳动力做出的积极反应,4.0实际上是市场的需求提出来后,我们用大数据解读并传导到生产,生产根据需求及标准生产,从而供给到市场。这样不仅缩短了销售的距离,还降低了压仓费,从而提升了价值链上的周转,同时避免市场的不稳定造成产能过剩。工业4.0不单单是自动化,自动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4.0是四化结合的有机整体。传统的订单模式是建立一大堆库存,销售在等待订单或根据库存去向客户“讨订单”。在当今定制化市场越走越远的时代,如果客户突然变更一个配方,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库存要“报废”了。工业4.0的订单模式是企业根据订单的形式与类别进行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操作,它要求企业的业务部对市场有比较灵敏的嗅觉,以及生产部门对订单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和柔性制造能力。工业4.0时代,订单发生了变化:
(1)订单前置了。
正如前面所说的,建立了库存,待订单来了就可以马上发货,提高了订单的响应度。这样的操作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牺牲了企业的成本资金,把机会用金钱“堆起来”。随着工业4.0的到来,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械化操作越来越发达,给制造供应链带来的是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因此,订单模式与库存模式趋向匹配性发展,即订单与生产同步,甚至是订单通过不同的渠道做了前置,使得整个生产计划完美地与生产过程相匹配,进一步提高订单的适配性。
(2)订单的接收形式更多元化。
接收订单的形式不仅仅限制于员工对订单信息的传输,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实现订单的自动传送,甚至是通过一些开放性系统平台,企业自己根据与客户所建立的账户信息自动获取订单。这样,更能有效地实现订单的及时与配送的准时性。
工业4.0的智能化,推动着整个企业无论是订单还是生产的加速发展,它给企业的提示是时刻关注订单及市场动态,时刻做好计划管理,提高整个计划的效率,改变固有的传统思维。从接收订单的那一刻起,生产就已经做好了一切生产准备,针对生产所配套的无论是人员还是设备,都定期做好培训与设备维护,以便时刻接收订单,应对订单的生产交付。
工业4.0的智能化时代,如果企业不随着智能化一起发展,生产技术不提升,它将与订单失之交臂。因为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订单的传递模式与市场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了,整个市场的转变与效率越来越快。如果生产不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做出变革,做出一些应对智能化技术越来越高的措施与设施设备,它将一步步落后于市场,最终被市场淘汰。加上当前市场,私人订制化程度越来越高,订单的精准度与模式越发多样化。如果企业也不做出一些对应订单模式多样化的形式,它最终会因自身产品,以及订单接收模式的落后而失去交付的能力,一步步地失去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