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题意识与改善意识

(一)挤满了‘不愿发现问题’和‘发现不了问题’的人的公司,就是将要消亡的公司。

如果发现不了问题,改善意识无从谈起!

图3-11

但要想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必须要有目标,有更高的要求。应该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有追求,有目标

2.不安于现状

3.迅速行动

4.勤思考,肯学习

5.没有自大的心理

6.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二)不能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问题是促使改善开始的原动力。因此,问题意识是改善意识形成的最根本的保证。得以生存的既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敏感于变化的。

(三)方法需要不断改善

各种作业方法,形成各种标准。按标准去做,目的是为了快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工作结果)。但是我们就算是完全依照标准去作业,有时也不一定能效率高或品质好,例如,标准不易理解,或者不适用等情况发生时,就算按现有的标准执行我们也没法快速生产出优质产品。

所以,我们要一直的寻找一种更快更合理更易于的操作方法,作为管理人员来说,墨守成规、死守标准是不行的。问题是永远存在的,因为市场总是在变、客户要求总是在变、大环境总是在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所以不存在完美无暇的方法及标准,必须不断改善及优化,适应一切变化。

一名管理者,如果“只会依据各种标准、制度进行指导”,就相当于“工人只会维持既有的作业标准、方式方法进行作业”,也就是说管理者所做的事情就等于“作业:照葫芦画瓢”,这是作业员做的事情。相反,如一名管理者,敢于打破现状,不断改善各种作业的方式方法,等于在“工作”,这才是合格的管理者。

维持作业方式方法 = 作业(作业员水平)

打破现状,不断改善各种作业的方式方法 = 工作(管理者水平)

(四)改善要日常化

作为现场管理人员,主动地进行改善并且带动部下进行改善,是自己区别于普通作业者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时常检查现场的一切作业,寻找更好的方法并付诸行动。随着职务的提高,日常工作中,改善所占的时间分量应该越来越高。

图3-12 职务与维持、改善的关系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