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体验的多元化

虽然“分享经济”不利于制造商像过去一样,大规模地销售新产品,但并非所有的制造商都抵制“分享经济”。宝马汽车的制造商就已经推出了基于“订购”的使用服务,汽车的所有权将保留在宝马公司,客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按小时或天来订购汽车的使用权。在未来,衡量一个公司的产品是否受欢迎,很可能不是销量,而是“使用小时数”。

当更多资产的“所有权”被细分为不同时段、不同价位的“获取权”之后,还会产生一个新变化——人们利用这些资产的方式可以更灵活。比如,过去,一旦你购买了一辆丰田汽车,无论是出入什么场合,你都得驾驶这辆车出行。如果你没有车,却加入了“随需即用”的“汽车俱乐部”,完全可以在出席晚宴时驾驶卡宴,周末远足时驾驶皮卡,平时则骑车上下班。你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这正是“千禧世代”看重的一点——体验的多元化。

体验的多元化带来对“需求”的深化。考虑一下,当音乐变成“随需即用”的服务之后发生了什么。无论是Spotify,还是Apple Radio,流媒体形式的音乐服务更注重向用户推荐更符合他们口味的“个性化”音乐,中国的虾米音乐在这方面也可圈可点。

推荐、交流和分享是随需即得的消费模式的深化,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在需求尚未出现,或者用户还不知道需求的时候就做出预测。当整个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音乐库”,你需要的歌曲在各个应用上都可以“搜索即得”的时候,不同的流媒体应用之间的差别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哪款应用更了解用户。这种了解将实现无需搜索,就能根据大数据预测自动为你找到喜欢的歌曲。根据已经播放过的歌曲、播放次数、点赞曲目、音乐节奏、艺人标签……作为预测“你喜爱的歌曲”的算法变量。一旦算法成型,后台数据库可以为成百上千的用户同时进行“个性化推荐”。这时,你很可能就离不开这些应用了,而这是形成“Netflix订购模式”的基础。

你可以想象通过用车记录预测消费行为吗?你为了周末远足而租用皮卡后,很可能会得到关于户外野营装备的体验券,获得两个小时的免费装备使用权。

另一种随需即得的消费模式的深化是不断为你寻找到有相似品位和习惯的其他“同好”,相信互相“关注”的用户也会分享他们在消费上的品位,就像微博上的信息流可以根据你关注的人而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消息。今天,许多年轻人习惯到餐馆签到、吃饭前先拍照、每看完一场电影都要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这些行为可以影响更多的人,无论是租车、租房,还是租用一套晚礼服,这些行为同样可以成为“朋友圈”中的谈资,也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风潮。

率先进入“分享经济”的80后、90后不但是这个潮流的“引领者”,其中一些人还在探索如何利用“分享经济”创造更多价值。中国的一位85后年轻人创建了“酷玩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可以轮流试用刚刚上市的电子产品。无论是最新推出的手机、相机、智能手表、穿戴式设备,还是在众筹网站上受到追捧的实验版创意新产品,加入“俱乐部”的会员只需缴纳很少的月费,就可以把玩这些市面上很少见到的潮流单品。这个俱乐部是实名制的,需要获得邀请才能加入,而每位获得“试用权”的用户都要贡献一篇测评报告,如实记录作为“尝鲜者”的感受,也可以自由录下视频。这些产品在会员之间的传递被称为“漫游”。如果这些单品在到期后没有继续“漫游”,会员将无法收到新的单品。”

“酷玩俱乐部”最早期的电子产品由发起人出资购买,但是因为会员群体的精准定位,很快聚集一批有影响力的“测评人”,发布的报告也有很高的转载率。慢慢地,不少厂家主动与它合作,免费提供最新的产品供会员们评测。这些产品的“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而使用权被细分为“以天计算”。从厂家的角度看,提供一些“试用品”可以获得口碑、了解用户体验,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早期玩家的“亲测体验”。从会员的角度看,无需购买就可以不断地试用最新潮的电子产品,在购买的时候还能够获得优惠,双方都感受到了价值,而这种价值从哪儿产生的呢?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这种并非基于“所有权转移”的价值增值,只有按照随需即得的“互联网思维”才能解释,一款新产品的早期使用比后期使用、多人使用可以比单人使用、使用之后的传播行为比无传播行为创造了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