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医生需求挖掘的过程,图5-1有两道数学题:图5-1几何体案例当这两道数学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两种解答方式,一种能完整地体现出解题的过程,最后出来一个结果;另一种是直接出来一个结果。两种解答方式,我们更愿意相信哪一个是正确答案呢?毫无疑问,我们更愿意相信有解题过程的方式,对于没有解题过程只有结果的解答方式,除非已经知道结果就是图中给出的答案,才能判定这是对的,不然一定会对这个结果产生质疑。医生在做方案的时候也是相同的道理,在患者并不了解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情况下医生直接给出方案,患者是将信将疑的。一旦患者将信将疑,那么医生再去推荐方案的时候成功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所以在医生和患者解释这个方案的时候就要用更多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着观察了一会儿跟蔡桓公说:“君有疾……”蔡桓公听到怎么想?你才有病,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话。扁鹊离开后,他跟旁边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蔡桓公认为扁鹊想给没病的自己治病来邀功,这个过程反复几次,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病人死了!医生跑了!这是个双输的结果。这个还没开始就结束的诊疗过程失败在哪里呢?没有过程,直接给结果!双方在专业上信息不对等,所以扁鹊根据医学的判断方法来判断疾病,蔡桓公凭自己的感觉判断是否有病,判断标准不一样很难达成一致。我们在服务门诊的过程中做过一个调研,大部分医生除去治疗时间,投入时间更多的就是给患者解释方案。同时,对方案解释得越多,效果越不好。我们分析了一部分业绩非常好、患者满意度非常高的医生,发现他们给患者方案的时候,患者很少和他们纠结这个治疗计划是否合适,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达成共识,把方案确认下来。核心差异就在于很多医生并不懂得挖掘患者的需求,也不懂得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患者,和患者共同找到一个合适的治疗计划,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硬推给患者。所以,每位医生在推荐方案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需求挖掘,要通过有效的需求挖掘找到那个适合患者的治疗计划。
要确保项目进度,仅有项目计划书还不够,还必须有分阶段计划。制定项目阶段计划也是项目专家的基本职责。制定项目阶段计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一个子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作为一个阶段;另一种是把一个自然月度所能完成的任务列入阶段计划。由于项目计划书已经把一个子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工作成果进行了界定,因此,这里只介绍以自然月为时间段的阶段计划制定方法。毫无疑问,如果一个项目要花费12个月,自然就有12个阶段计划。但第一阶段计划往往从项目启动之后的第二个月开始。原因:一是项目启动并不都是当月第一天开始;二是项目启动阶段通常在项目准备阶段工作计划中体现,故此每个项目的第一阶段计划都是从第二个月开始。这也说明项目阶段计划与每个子项目所需要完成的时间不可能是重合的,有可能一个子项目要跨几个月,如流程梳理、流程设计项目,也有的子项目如决策分类、组织架构调整等只需要几天或几周时间。因此,项目阶段计划就是把自然月份从月初到月末所能完成或应该完成的任务进行细分,同时要兼顾项目专家成员到场与不到场的内容安排,当然也要考虑企业淡旺季特点及企业员工休假习惯。项目启动前项目专家的亲自调研就可以在制定计划时派上用场。项目阶段计划通常用采用表格形式(也是甘特图)表示,题目就是“某某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第N阶段计划。表头下面也是拟订:审核:审批:年月日。如果是项目专家拟订的计划,则审核可以去掉,直接交企业负责人审批即可。如果是项目专家助理拟订的,则由项目专家审核,企业负责人审批。表格内容包括序号、日期、时间、工作内容、负责人、参与人、工作目标(必要时可增加备注)。制定项目阶段计划通常以时间和工作内容两个维度为核心展开,即从几号到几号做什么,然后再围绕工作内容填写负责人、参与人及达成目标。比如5月7日举办流程管理设计技术方法讲座,负责人至少有三人:项目专家、企业负责人、项目办公室主任;参与人:至少包括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系统设计师;达成目标:让参与者每人会画流程图。5月8日至15日梳理企业流程目录,负责人:项目专家和项目办公室主任;参与人:全体项目系统设计师和企业中高层管理干部;达成目标:基本建立企业流程目录框架体系,设计任务分配到人。项目阶段计划往往会安排不同子项目同步进行,由于企业员工众多,项目专家要考虑让不同人员都有活干,因此项目专家也要有“弹钢琴”的指挥艺术。项目阶段计划的主体是表格,但是表格前还必须有重点内容提示,通常用三五句话提炼本阶段的重点工作。表格后面有补充说明:说明项目专家组成员到场指导的具体日期;对项目组不同成员提出自定计划要求。比如项目办公室主任要据此制定项目任务跟踪计划,系统设计师要据此制定设计计划;或企业负责人据此制定项目方案审批计划,各分管人员要据此制定审核计划等。项目阶段计划拟订后先在项目专家组成员内部沟通协商一致,再传企业负责人审批,然后由项目办公室主任发布实施。
在第四版ISO9001:2008-4.2.1总则中是如下描述的:4.2.1总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b)质量手册;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d)组织确定的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注:(1)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一个文件可包括对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要求。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要求可以被包含在多个文件中。(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可以不同,取决于:a)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b)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c)人员的能力。(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介。从4.2.1总则b)和c)可以看出,要求必须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而在2015版的7.5.1条款中是如下描述的:7.5.1总则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a)本标准所要求的成文信息;b)由组织确定的、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成文信息。注:对于不同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成文信息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可以不同,取决于:a)组织规模,以及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b)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c)人员的能力。从上面7.5.1总则a)可以看出,第五版没有要求必须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对文件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了。然而,笔者在过去这三年旧版转新版的咨询辅导过程中,还是采用了保守的咨询风格,保留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虽然第五版没有要求必须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但也没有说不能写,只是在写的过程中简洁化了质量手册、流程化了程序文件。至于作业文件和表格,从第四版的4.2.1总则d)和第五版7.5.1总则b)可以看出,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企业可根据需要进行,有用有效就行。
从上述的回溯和解构诠释,我们可以对中、西形上学传统的特质有更为鲜明与具体的掌握。首先,制造与实践既分别以「成物」与「成己」为意向目标,则自然而然,西方形而上学倾向将焦点放在物之上,并以物之存在为始点,建立对于存在一般的理解,而用以拆解事物存在的概念──例如形式(Form)与质料(Material)、实体与属性、潜能与现实等等概念──,则成为把握其它存在物的一般指引。174反之,中国形而上学传统则倾向将焦点放在实践的人之上,藉由内省与功夫上的体会,打开关于人的存在的心性论理解,并依据对心性内容的实践掌握,扩展至关于存在根源的内容之洞察(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藉由实践的人与天道的关系,安顿万事万物之存在。175其次,实践与制造的进路的差异也导向不同的宇宙生成观。从制造的界域出发,工匠制作成物的典范在西方传统宇宙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之生成是以并非单纯的「从无生有」(creatioexnihilo),而是被理解为从混沌无序到有序的历程,相应于此,神则扮演着具有大能的造物者(Demiurge)的角色。祂的创世不是唯意志式的说有光,便有光,而是按照先在的「理相」去型塑原初的质料,以形构万有的造物。176反之,基于实践的界域,中国的道德形上学在论及天道之生化时,则很少诉诸「造物」的想法,同时也疏于谈论其形构历程的细节。若论及事物之生成,则笼统地说「为物不贰,生物不测」,若论及天道之生化,则偏好强调「健行不息,生生不易」的表现,正因为道德的创生主要见诸君子念兹在兹、日新其德、至诚无息的成德奋进之上,而不在于完成一件外物,使之成为独立存在,便已一了百了的制作活动。这种以道德实践的创造性为楷模,以理解宇宙生化的思路,最明显的或许莫过于《中庸》以「诚」通贯天道与人道共通的论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在道德领域是颇有说服力,因为道德行动如先前所述具有表达的面向,故真诚似乎便是真实的道德行动的必要条件。至于「诚者天之道」这种宇宙论宣称,则应为在以实践界域为基础的进一步延伸。再次,由制造活动构成基本的存在理解出发,则心灵与身体的区分,理性与世界分立、人文与自然之对举等二元架构,虽然并非必然的结论,但也显得是合理衍生的观点。在制造活动中,身体主要发挥器官的功能,它扮演着制造者的构思与有待型塑的世界之间的中介角色。由此,似乎只需再进一步,我们便会把理智构思完全交付这个关系的一端即心灵,并将身体单纯视作心灵用以影响世界的外在工具,而自然则当作为只是中性的、静态的素材,对立于精神而有待后者赋予理智形式。当然,从实践进路出发,也可合理衍生出上述几种对立:成德过程有克己复礼的工夫,有天下归仁的理想,难道不也因此涉及对于自然欲望的克制和对治,涉及对于世界的改造吗?然而,似乎正由于对实践的身体性之重视,中国的道德形上学传统实际上并未发展出强烈的二元论存在观。透过身体的中转功能与其含混的、非心非物的存在地位,成德实践便不必只是尽归为人文改造的功劳,反而往往表现为如天道之自然流行,而人则是以尽性之方式参赞其中。于是,荀子式的「化性起伪」缺乏回响,而孟子式讲究如因应自然之势般启发良知良能,使天道如流通己身,沛然莫之能御地展现,则成主流观点。177最后,要补充的是,除了从以人生实践的创造为界域外,中国形上学传统尚有另一身体主导的存在观,尚待考察。身体除了透过操作、制造,以及透过价值的表达、实现,还可透过其自然的繁衍而体察存在。除了把东西造出来而明白体会何谓从无到有,也可通过把它生出来、孕育出来去理解存在的形成。在人身体上,此种理解即在于两性的自然交合与繁衍。中国有循此自然身体的繁衍为基础以理解存有的思路,它既见诸《易系辞下》所直接论断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想法,亦见诸后来普遍从「阴阳二气交感」理解万物化生的学说。总括而言,上述三种形而上学观点对应于身体在三种不同的姿态中参赞存在,体证从无至有的基本方式:1、​ 身体作为工具器官能改造自然,形成器物。这对应于制造进路(productiveorpoeticapproach)的形而上学。2、​ 身体作为表达媒介能体现(embody)和实现理念,参与理念化的创生。178这对应于实践进路(practicalapproach)的形而上学。3、​ 身体作为自然生命体即会自然成长与繁衍,为自然生化的一份子。这对应于自然进路(naturalisticapproach)的形而上学。在中国思想传统中,这个进路特别发展为气化的形而上学。这种自然繁衍的身体性于前两者(实践身体性和制造的身体性)的关系,则是有待探讨的进一步议题。
农资行业里“老大不大”的竞争格局多年打破不了,根本原因就是厂家“制造商”特征有余、分销能力严重不足。“制造商”,言下之意,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产能大,也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研、产、销一条龙,但是,销售能力往往很弱,销售能力很弱最严重的又体现在渠道建设上。大家都知道基本的营销理论说要做好销售首先要做好4P,从现状来看,厂家在第二个P即渠道建设上是最薄弱的。本人一直认为农资行业过了渠道建设这一关的厂家数量非常有限、很少,众多优秀厂家在产品研发、产品概念创新、作物解决方案、套餐、技术服务、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这几年下足了工夫,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企业在渠道建设上也是做过多次且大胆的创新,但是,渠道效率仍然低下,渠道质量不高,没有达到企业的预期,可以说渠道建设的短板十分明显。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超过12万多公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高速公路,然而农资渠道几乎处于“国道”状态,还不是“高速公路”,“国道”就意味着效率低下,“高速公路”就意味着高效。农资厂家渠道建设与提升不足,似乎都不能通过渠道推动销量的快速增长,不能通过渠道拉大与其他“小兄弟”的市场差距。南方略认为本土农资企业在渠道建设上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之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