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购物车
注册
登录
学习中心
我的
我要投稿
下载APP
首页
图书
好课
自由读
工具
作者
会员文章
书币充值
热门:
快消品
零售
营销
老板
图书名称
数量
单价
操作
已选图书
0
本
合计:
书币
结算
结算
主编推荐
老板·创业
老板·经理人
用人
转型·创业
创业/商业史传
企业经营
华夏基石
管理类
战略思维
企业管理
管理思想
洞察杂志
战略管理
管理学
营销类
企业销售
企业营销
营销策划
市场营销
企业案例
经销商
中小企业
门店
互联网
互联网转型
抖音·微信微商·电商
行业新营销
互联网+
医药医疗
药店
药品销售
药企转型
新医疗
快消品
快消案例
快消品区域经理
快消品动销
快消品渠道
快消品企业战略
工业品
工业品销售
工业品营销
工业品企业
白酒
建材家居
建材家居门店
建材家居经销商
建材家居企业
零售·超市·百货
餐饮·服装·影院
茶·调味品·油·乳业
农牧业
农资
农牧企业
收购·资本
收购并购
股权资本
地产·汽车
地产·院线
汽车·珠宝
投资理财
财税
银行
阿米巴
人力资源
绩效·薪酬
招聘·面试·培训
HR高管·劳动法
HRBP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
流程管理
质量管理
精益生产
精益·JIT·IE
生产管理
班组长
咨询·培训师
咨询师
内训师·培训师
企业管理与培训
产品·研发
产品研发·IPD
产品
品牌
历史·哲学
历史·政治
哲学
传统文化
书法·太极·教育·英语
组织革新
供应链管理
生产与运作管理
职场技能
二、进入医生诊室后:让信赖感稳稳地生根发芽
(一)助手接待患者进入诊室后,助手就开始接待患者。助手应该先做自我介绍,向患者介绍自己。例如:张姐,我是王医生的助手小李,接下来由王医生和我共同为您服务。在诊疗过程中,医生的助手应该是什么角色呢?他应该是一个软性的角色,很多感性的事情应该由医生的助手来做,比如患者情绪的安抚、一些肢体的抚慰等。所以,助手在接待患者第一步要先做自我介绍。1.介绍诊室情况自我介绍之后,助手需要把患者引领到诊室的牙椅上躺好,并对诊室的环境做介绍。例如:这里是我们的操作椅,这里是衣柜,我帮您把衣服放到衣柜里,这是您的衣柜钥匙。此时,如果我们了解到患者是第一次就诊,需要再加一个牙椅使用方式的介绍:一会儿躺下的时候您的头朝向这边,躺好后我会把牙椅放下来。这些小细节决定了患者对我们的认可度是否在加强。我们经常能够通过一些短视频看到很多患者第一次看牙的时候,对于很多人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情经常会闹出笑话。比如有的患者躺在牙椅上的时候头是躺在脚应该放的位置上的,这种情况发生是不是很尴尬?我们纠正患者,患者会很尴尬,不纠正患者又没有办法进行治疗。所以,避免这些让患者尴尬的瞬间,我们需要提前做一些预防,不然这种尴尬只能让患者离开我们。2.展示一次性或消毒用品并再次塑造医生诊室介绍完毕后,助手要对诊室内的一次性或者已经消过毒的用品进行介绍,让患者放心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再一次加强对医生的塑造呢?可以结合诊室内医生的相关介绍操作,如诊室内有患者给医生送的锦旗,助手可以介绍锦旗的来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助手不能放下手头的工作非常刻意地介绍,可以在做准备工作的同时进行简单介绍。例如:这是患者送给王医生的锦旗,并简单说明送锦旗的缘由,让患者知道在自己之前已经有很多患者在这里进行过治疗,并且对这位医生非常认可,并且助手在言语之间一定要表达出对于医生的崇拜、尊敬、爱戴,并将这种情感传递出来,当医生周围的人都非常爱戴他的时候,患者也会受到感染,患者的安全感就会不断加强。3.介绍医生的特点展示的同时,助手可以介绍医生的特点。一是可以在这里提前为医生做一个弥补,比如很多医生的性格比较直接、比较强势,沟通优势不明显,助手可以非常婉转地介绍,提前为医生的短板做弥补。例如:王医生技术真的非常好,也为患者考虑,但是,张姐,您知道技术好的人都非常直,王医生也一样,但您要相信,王医生为您着想,一会儿看诊的时候有什么话觉得不好跟王医生讲,您就跟我说。助手在介绍医生特点的时候,如果患者和自己是同性,或者患者的年纪大一些,助手就可以拍拍患者的手或肩膀,当然这种动作是在患者不反感肢体接触的状况下进行的。二是可以借机拉近医助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为患者维护做铺垫,所以在介绍医生的特点的时候融入对患者的关怀。例如:患者是自己来看诊的,助手可以对患者说不要紧张,王医生动作非常轻柔,我会一直陪着您,您有任何不舒适或担心都跟我讲。助手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就拉近了,这个关系不是由专业带来的,而是由很多情感性的东西带来的,这就弥补了医生更注重专业而在情感链接方面的不足。另外,有一些情感上的沟通其实并不适合医生做,更合适助手做,这也是医生和助手配合的价值。其实,医生和助手是一体的,小团队协作才会创造巨大的价值。4.向医生介绍患者接下来,医生要出场了,助手要向医生介绍患者。医生出场是一个非常隆重的阶段,医生开门进来的时候会和患者有一个沟通,沟通的第一句话就奠定了后面沟通的主基调。现实中,我见过的80%以上的医生见到患者的第一句话就是:牙怎么了。我们的理念是见到患者的时候首先由助手给医生做介绍,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给患者做介绍,把医生介绍给患者。我们倡导这时候要反过来,把患者介绍给医生,从礼仪上讲,这个动作相当于抬高了医生的位置,也让医生获得知情权。患者在被接待的过程中,经过几轮的介绍已经对给自己看诊的医生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如果这时候再去介绍医生未免画蛇添足,莫不如助手潜意识的或者故意不介绍,侧面烘托出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这位医生,不用过多地介绍。这时候要做的反倒是介绍患者,例如:“王医生,张姐是××患者转介绍过来的,或者说张姐是慕名而来的,专门来挂您的号。”实际上,患者可能之前并不认识王医生,仅仅是来门诊的时候前台推荐给他的,但在这个情境下患者绝不会说自己就是来时前台做的推荐,不是转介绍或慕名而来的,自己以前并不认识王医生,患者为什么不会否认呢?因为当医生的助手这么讲的时候,患者会觉得助手的话对自己是有利的,感觉助手在帮自己,我们都知道对熟人的付出、努力及照顾程度与陌生人是不一样,所以助手讲完这句话患者心里的感受是:其一,和医生的距离拉近了。其二,他可能获得医生更多的照顾。其三,他认为绝大部分患者都是慕名而来,所以助手才会认为他也是慕名而来。助手的这种操作对于医生整体的形象,以及信赖感的建立是加分的。(二)医生开场——与患者沟通开场,非急症不聊病助手向医生介绍患者之后,医生就可以把话接过来进行医患沟通的开场。大部分医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开场方式,就是问患者“牙怎么了”,当医生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双方就开始进入了诊疗环节。第一句话就定义了双方沟通的主基调,只是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还是体现出我们作为患者的口腔健康顾问对患者的关心,患者希望得到的既有牙齿的治疗,也有心理的宽慰。所以,这个开场我们建议不要去做跟医疗相关的沟通,除非患者的病情是急症,比如这个患者的牙已经疼了,或者患者已经有明显的不舒适。如果不是这样的急症,我们建议医生先找到一个治疗以外的事情切入,了解一下患者的基本信息,或者让患者通过这个过程感知到医生即使技术非常厉害,声望很高,但是亲和力比较强。这样一来,患者对于医生的认可就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因为专业除了前面塑造,在医生后面的接诊过程一定会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信赖感,一些感性方面的,比如细微的亲和力往往在治疗过程中不容易体现出来,前期沟通是很好的机会。医生要抓住前期沟通的机会,从关注患者的情绪或者患者一些明显的喜好,比如佩饰等切入话题,跟患者做一个小小的沟通,通过这个过程医生和患者之间初步的信赖感已经建立起来了,这时患者对于整个门诊的认可度也聚焦到医生身上。这样一来,医生在进行后面的沟通、治疗就变得顺畅。当然,建立信赖感是持续和贯穿整个接诊过程的,包括诊前、诊中和诊后。前面也讲到诊前阶段尤为重要,后面的阶段会呈现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操作,通过整个诊疗过程就会自然加强信赖感,而不需要刻意做某些事情。除此之外,整个治疗之后的后续服务对于信赖感的维系也很重要,因为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包括促成门诊的一些复诊和转介绍,其实在诊中和诊后建立信赖感还有一些相应的动作,后面的章节会讲到。初建信赖感过程中,前台和助手承担非常重要的工作,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接诊的成功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不只是医生一个人的责任。
第二节 马步桩、川字桩、踩腿、弓步桩的练习
天命无常,道善则得之
我们再看下一段:“《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这一段引用了《康诰》、《楚书》这些经典来说明治国平天下的一些原则和道理。“《康诰》曰:惟命不于常”。《康诰》中说了,上天所赋予一个王朝的天命是无常的,它不会永远都只眷顾你一个人,不会永远只眷顾你一家,不会永远只眷顾你一个姓氏。汉朝是刘家的王朝,唐朝是李家的王朝,宋朝是赵家的王朝,明朝是朱家的王朝……总之,任何王朝的命运都会随时而变,所以《康诰》说“惟命不于常”,天命是无常的,一会儿照顾这个,一会儿又照顾那家。为什么天道会如此无常呢?过去的人总爱说“运数”,有点迷信的感觉,好像是老天爷给你定好了,“阎王叫你三更死,不会留人到五更”。实际上,按照中华文化的正统思想,天命与人事是不可分离的。如果君王遵循天命,遵循天道,说简单一点,就是遵循《大学》里面的三纲八目,遵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道理,那么,老天爷就会使你持盈保泰、福泽绵延。反之,如果你不遵循天道,所作所为与《大学》里的三纲八目正好相反,那不久就会祸事临头。曾子在解释为什么“惟命不于常”时就说:“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你遵循天道,《大学》三纲八目这一套做得好,你就会得天下;反之,你不遵循天道,不按《大学》这一套道理去做,就会失去天下。我们看整个中国历史,数千年的王朝更替,一会儿这一家兴起,一会儿又被另一家替换;接着一家再兴起,又再被灭掉……历史的循环如此清晰,都是在证明“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这两句话的真理性。所以,这两句话非常关键,值得为政者、领导者深思,甚至可以作为领导干部们的座右铭,用毛笔书法写好挂在办公室,挂在自己天天能够看见的地方。这比一般人附庸风雅地挂个什么“鹏程万里”、“难得糊涂”之类的书法作品要高明得多!
12.5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包括人力资源费用、模具费用、材料费用、测试认证费用、委外设计费用和其他公摊费用,如表12-6所示。表12-6项目成本分类序号主题内容1人力资源费用根据项目计划的工期和工作量估算,即人力工时*标准价获得2模具费用包含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模和改模费用3材料费用包含开发领用零部件的材料费、手版费用、试制和试产样机费用4测试认证费用包含第三方委外测试费用、认证费用5委外设计费用包含委外的软件开发、工艺设计费用6公摊费用工厂费用、管理成本分摊制定项目任务书时确定以上项目成本预算信息,项目经理需要在项目过程中实时查看这些费用信息,与预算信息进行不断的比对,超出或严重超出项目成本时需要对项目进行变更/暂停/终止。在技术评审和业务决策评审时也需要查看项目的实际成本信息,以便进行相应决策。
五、业务流程缺失
经销商组织体系松散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业务流程不规范,甚至没有业务流程,完全是靠老板亲自发号施令,这样的组织效率很低。有的经销商不知道怎样设计业务流程,都是由各个部门或者岗位自行其是,遇到问题就靠争吵来解决,或者通过开会协调。有的经销商规模并不大,但是常常开会,原因就是缺乏清晰高效的业务流程,大家都要通过开会来不断协调。还有的经销商可能因为老板很强势,什么事都由老板一手抓,整个组织没有清晰的业务流程。笔者接触过浙江一家知名的经销商,销售规模上亿,其老板每天的手机响个不停,据他说,大概每5分钟就要接听一次,看起来什么事情都由其掌控,大家只听老板的话,实际上员工都将责任转交给老板,这样的经营反而成效不高。以上笔者阐述了经销商组织运作松散的问题,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组织化对于经销商来说是需要过程的,当经销商规模很小的时候,确实不需要在组织化上下功夫,一定要老板亲历亲为才行。此处笔者阐述的经销商组织化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经销商,无论是品类、渠道还是团队,都有一定的复杂度,此时就需要特别关注组织建设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市场态势又变化迅速,上游厂家和下游客户的压力很大,作为与厂家共同拓展市场的商业伙伴,如果经销商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就很难适应上下游厂商的合作要求,故此一定要进行完善和提升。
11.“体知”解意
——兼及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议题张兵(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32)摘要:立足于中国古代身体观,“体知”所涵括的“身体能够知道”的义项与西方认知理论中“具身化认知”的新进展相一致,但不同于西方认知科学中向经验的彻底回归以及仅仅将身体看作认知的基础,“体知”也是在高层次上对事物复杂性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体知”之“知”在于“身体自然知-‘道’”,则“体知”不是一个纯粹认识论的范畴,“体知”之“体”的动、名词区分,显示了作为隐暗维度的“气”,这一“存有的连续”的一体之本然是“‘体知’何以可能”的本体论基础,同时,在此框架下,“身体自然知-‘道’”也体现出修身哲学中“不待修饰把捉”这一实践工夫的独特的理论内涵。因此,作为一个“新”词,“体知”能自然地相承于古代话语,又顺畅地契入于当代生活,可视之为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关键词:体知;知;体;修身由杜维明先生提出并极力提倡的“体知”观念,已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在学术讨论上有着积极的反应337,乃至有人已将其作为一个哲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去诠释一些实践领域中的问题。然而,作为一个“新”词,“体知”的关键问题,诚如杜先生自陈,“是一定要在理论构建上有突破,而不仅仅是一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338在“体知”的理论建构上,首先需要廓清的是“‘体知’何以可能”的问题,指向的是作为其隐暗维度的本体论基础。与此发问相应,此“何以可能”亦关涉到以“体知”所标示的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的效度,即其作为一套现代话语系统,能自然地相承于古代话语,又能顺畅地契入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生活,同时,这一与当代生活的契接无碍,必要在实践工夫上显示出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即作为“体知”的“修身”实乃“身体自然知—‘道’”这一为己之道。一、“体知”语辨以系谱学的方法对“体知”进行历史的考索,对于“体知”之源的探察,虽非最究底之处,却也不是可有可无。据相关考证,“体知”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志第一·律历上·律准》:“音不可以书以晓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339然亦仅几处可见,故可谓在古代文本中,“体知”系不彰之词。与“体知”意相关而常见者,有二程对“天理二字”的自家“体贴”,延平教朱熹对“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的“体验”,等等。语相似者亦可观朱熹关于横渠“体”字义析:问:“‘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此‘体’字是体察之‘体’否?”曰:“须认得如何唤作体察。今官司文书行移,所谓体量、体究是这样‘体’字。”或曰:“是将自家这身入那事物里面去体认否?”曰:“然。犹云‘体群臣’也。伊川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是这样‘体’字。”(《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沈僩录)在宋明儒学中,察、味、认、体、会、证、验等词与“体”的搭配使用更为常见,其中“体验”尤为杜先生所重,乃至其屡称中国古代哲学为“体验之学”340。因此,当杜先生于1984年首揭“体知”之义,有学者戏谑称其为“杜维明所撰”,在“体知”义解上亦可说得通,及称“它(体知)能为我们生活里所熟悉的经验模式提示一个新层面的认识”341,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新”则需有辨。与此辨相关者,还有关于杜先生最早提出“体知”一词的时间考证,以往多集中于杜先生本人写作的中文文献,考虑到杜先生双语写作342,且英文文献又占较重比例这一实情,这一考证是不够周全的。中文文献中,最早阐述“体知”是在1984年,针对王弼“‘圣人体无‘何以可能’”这个难题,作者做了一个认知方式上的区分:“英国哲学家赖尔(G·Ryle)在其《心的概念》(TheConceptofMind)一书中指出‘认知’(toknowthat)和‘体知’(toknowhow)的分别。”343这一分别,在1981年的英文文献中已经提到,且用来分析“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344而“自知”、“知人”是杜先生在阐述“体知”内涵时经常举的例子。事实上,更早的英文文献出现在1976年,在探究宋明“身心之学”的体验特色时,作者区分了“如何”(how)和“什么”(what)的问题,进而指出宋明儒学强调的是体验性的理解而非纯认知性论证的技巧。345也是在这篇文章中,杜先生首次将“体”看作探讨宋明儒学的关键性概念,并逐一详解了“体察”、“体味”、“体认”、“体会”、“体证”、“体验”这些以“体”字开头的复合词的含义。虽然“体知”的提出源自赖尔对知的两个区分,但相对于波兰尼(MichaelPolanyi)的personalknowledge(亲知)和thetacitdimension(默会的维度)而言,赖尔的“knowinghow对于捕捉‘体知’的韵味还是显得太浮泛、太笼统了”。346因此杜先生后来常用personalknowledge来解释“体知”。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中文版《杜维明文集》(收录了杜先生英文的中文译本)中,“体知”一词出现的文章,按发表时间计,最早的乃是1975年刊于美国《人文》杂志的TheValueoftheHumaninClassicalConfucianThought(《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的价值》),其中译者将原文的apersonalknowledgeofthegood译为“一种对善的个我体知”。347此外还可举出一个例子,后来被杜先生亦拿来指示“体知”的传统术语“明明德”之“明德”,杜先生用英文将“明明德”解释为tocultivateourpersonalknowledge。348personalknowledge在杜先生的访谈中间或名之为“亲知”、“真知”、“个人之知”;他曾引用伊川“虎伤人”的话头来说明观念与亲身经历之间的关联性349,此语亦常被究“体知”者引用,原文如次: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但“亲知”虽突出了“知”的“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着想”的意思,但仍然“未能申明修身哲学的精微之处”350,相较而言,embody是一个更恰当的词,“体知”也就对译为embodiedknowing或embodiedknowledge。351同样,embody一词在杜先生的英文文献中亦很早出现,“embody”theway即中文的“体道”352,“体”的直接意思是“体现”(toembody)353(此两处所引之文作于1976年)。作于1970年的TheUnityofKnowingandActing:FromaNeo-ConfucianPerspective(《从宋明儒学的观点看“知行合一”》)一文,更强调了embody一词所具体的“知”之非纯知的特征,其中一句释《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语中的“知”,此处有必要将原文列出:Thewordchih(“know”)inthepresentcontextconnotesnotonlycognitiveknowingbutalsoaffectiveidentifyingorexperiential“embodying”.354今将其译为:此处,“知”这个词不仅仅指认识上的知,同时也意味着情感上的认同或经验上的“体现”。因此,以embodiedknowing表达的“体知”包含了递近的三层意思:(1)体验也是一种知,“知”在这里表达的是体验的普遍性及其可被知的公共性品格;(2)“体知”是涉及亲身感受之知,不仅强调亲感亲历,而且有亲受之应,即在“为己之学”中实得于己的“自家受用”之处,亦是传统哲学作为修身哲学自我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必能受用以达到变化气质的实际效用;(3)“体知”所知者,主要在于本体的证会,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大本大源处的“知”,亦即《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之“知”。以此三者观之,“体知”不是一个平面范畴,它是一个认识论、工夫论、本体论的立体有机统一体,既是“以身体之”的亲知真知,又是“身体力行”的着实践履,以及“体之于身”而“以天下万物为一体”的生态存在。从“体知”的内涵看,我们也可以把中国古代哲学称作“体知之学”。二、“体知”之“知”的现代元素杜先生经常把儒家的人学称作体验之学,过去乃至现在亦有很多人也经常用“体验”来表征中国哲学,那么,为什么要舍其已就而另立“体知”呢?“体知之学”与“体验之学”是否只是床上架床屋上起屋?杜先生提到,“体知”以体验为基础355,显然,“体知”涵括了“体验”的内涵,同时又强调了体验所欠缺的维度。以第一部分结尾由语辨而列出的“体知”三义看,其二、三义项可谓之体验,但第一义项表达了“体验”所薄弱的一个维度:“体验”也是一种“知”,此种之“知”既非仅限于前科学的个人感受,亦非宗教体验中神秘的沟通能力,而是一种更科学的“知”。至此,借助对“体知”语词表达用法的考察,我们可以回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即对“‘体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辨析。显然,这一感觉对生来其文化即浸润于汉语世界的人有效,而英语世界绝不会有新旧之心理落差。在汉语世界,其“新”之感在于,“‘知’则赋予了‘体’以现代话语色彩,由此,以体验、体贴、体认、体会、体证、体恤、体味、体察、体玩、体究所标志的中国哲学的独特性通过‘体知’进入到现代语境”。356“知”是“体知”的现代元素,“体知”所开出的认识论不再是屈己同人,而是站在西方认识理论发展的前沿成为论说的制高点,同时又不失却自家本来意思,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得意之作。返观杜先生提炼“体知”的心路历程,我们能更深入地感受到“体知”所代表的儒学研究上的创造性转化。杜先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但却是以很自觉的多元文化背景来反思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这个课题。面对儒家传统失语、无墙博物馆化(museumization)的窘境,杜先生不是简单地从民族感情出发,而是先有一个对中西文化的认真考虑,1962年初入美国学术界,他抱着这样一种心理准备,“如果事实显示,我信以为真的道理业已被证伪,那么我就决不会因此而抱残守缺,甚至会弃之而在所不惜”。357在这一生命碰撞的体知中,杜先生益发坚信儒学作为人学的价值,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传统,是能够发扬广大开来。在当时西方宗教、哲学二分的情况下,东方体验之学由于不合思辨程序极易被归入宗教学,因之“学术界人士对体验之学总抱着怀疑的态度”358,表现之一就是,当时的东方哲学研究大都开设在宗教系。这一东方哲学的观感印象实际上是一个黑格尔式的老调调儿。“我们所叫做东方哲学的,更适当地说,是一种一般东方人的宗教思想方式——一种宗教的世界观”,359或者,儒家传统所讲的做人的道理,超不出常识范围,属日用平常,本无甚可言。中国传统哲学要么被归为浅薄的常识,要么被归为宗教的神秘体验,而总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之外。实际上,这一窘境并不由中国传统哲学自身所致,恰恰源自于这一浮浅的哲学、宗教二分:借用一个吊诡的方式,儒家既不是一种哲学又不是一种宗教,正因为儒家既是哲学又是宗教。如果仅把儒家当做一种哲学,一种理智的思辨,一种纯智的解析,一种逻辑的争论,一种思想的厘清,那么儒家的体验精神就会被忽略;如果仅把儒学当做一种宗教,一种直觉的体验,一种灵魂的信仰,一种绝对的皈依,一种感情的超升,那么儒家的学术精神就会被贬低了。360有学者评价到,“杜维明先生造出一个‘religiophilosophy’(宗教—哲学)的词来描述儒学,其良苦用心正是力图要在西方学科分类的体制和语境中兼顾儒学的宗教性和哲学性”,361在我看来,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重申儒学的活的生命力。在“知识论中占据要津的‘思辨’落到第二义,取而代之的是体验和实践”的时代气息中,重申儒学“体验之学”的价值有了外来上的助缘。在这一新定位中,“体验”一定是可说的,否则此体验只能被归入宗教式的神秘冥悟。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现代的语言文字把儒家的体验精神一丝不苟地展示出来?362作为一种积极的反应,“体知”不同于简单的格义或平面解释,而是有其内在的肌理,亦由此故,外在层面的话语系统转换正体现了儒学内在的“创造性转化”。363这一创造性转化,首在于倡明了“体验”也是一种“知”,且不同于西方传统中源于局外观察者的客观之知,“体知”是整个身心介入的“知”。如对“致知在格物”之“格物”的识解:不能将“格物”解释成身居局外的观察者对外在事物进行无动于衷的研究。相反,它代表了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者在这种方式中不仅被已知事物渗透,而且还被转化了。364“体知”首先所要极力摆脱的,就是那种认识论上的归约主义,彻底跳出自笛卡尔以来各种排斥性的二分法。体现在身、心关系上,排斥性的二分主张认识系“心”的匠心独运,将“身”在认识发生中的实际作用化约掉。与此不同,体验之知强调“将自家这身入那事物里面去体认”,如明道之“入塔识相轮”而非“对塔说相轮”:先生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正如说十三级塔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极是分明。如某则戆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寻相轮,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虽犹未见相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去相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依旧见公对塔说此相轮如此如此。”介甫只是说道,云我知有个道,如此如此。只他说道时,已与道离。(《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识某物必要身浸入其中,以身体之,否则,所识只是空口之论说,只是“戏论”,只是“玩弄光景”;没有身心上的亲历亲证,它便不能成为真知。但强调“体知”的亲历亲感并不意味着“体知”局限于“见闻之知”,或者说,“体验(之知)”与“经验(之知)”有别。这一点上,西方认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能够予我们以支持。自从莱考夫(GeorgeLakoff)和约翰逊(MarkJohnsen)提出embodiedmind之后,“具身性认知”(embodiedcognition)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的embodied强调认知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用莱考夫本人的话说,甚至抽象的理性概念最初也源于身体经验的隐喻投射,“我们的身体像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在世界中发挥作用塑造了我们用以思考的恰当的概念”。365与这一认识论上的新兆相应,有学者断言:“从‘经验’进一步推进到身体性的‘体验’,则不失为现代西方哲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玄远纯思走向亲己事实的一种更为彻底的经验主义的走向”,366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和中立的一元论者坚持心智和世界都是由“纯粹经验”(pureexperience)构成,“这一纯粹经验自身既非精神的也非物质的”,367“体验的视角(embodiedperspectives)始于自然与文化是尚未分离、先已存在的实体这一位置”,368而非是两个不连续的实体间的互动。以“心”与“身”的关系而言,心身本就是一,不是二,亦不是二之后的合一,这一观点恰与梅洛-庞蒂在身—心上的暧昧相映成趣。从“经验”到“体验”这一转变,能够在杜先生英文写作中对“体验”一词的表达选择上体现出来。最初用于表示中文“体验”的是experience(经验)一词,后来受马塞尔(GarbrielMarcel)的启发采用了innerexperience(内在经验)369,再后来采用了英文的embody(体验、体现)一词370,显示了体验不同于经验之处。但不同于西方认知科学中向经验的彻底回归以及仅仅将身体看作认知的基础,“体知”还包括其在高认知水平的复杂运作,即“体知”不是认知的低级阶段和前科学的混沌感受性,它有着直接经验性的品格,同时也是“在打破主客对立乃至价值中立的格套之后进行层次较高、方面较多、视野较广的综合性分析”。371借用杜先生解喻“体知”所使用的传统术语,乃横渠的“德性之知”。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篇第七》)“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依阳明解释,乃“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传习录中·答欧阳崇一》),即“德性之知”涵纳“见闻之知”。一个“梏”字,显示了“体知”(德性之知)可应用于高层次上对事物复杂性的研究,它可以包括逻辑分析一类认知的“隔离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如此,“体知”作为现代话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使此体验之学的生命力透溢出来,但此“新”却是与现代西方理论相砥砺激发而出。亦由此故,“体知”能站在现代话语系统中的优势位置,不再因中国古代哲学缺乏近代笛卡尔式认识论而曲为之说、凑泊缝合,更由于其知“性”、知“天”、知“德”的生活品格而不同于西方纯粹认识论领域中的embodiedcognition。“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之“体”,大约是西方人很难肯认的,而这恰恰是“体知”中最具传统特色之处,对此可能性的追究,必然移及“体知”的形而上学根基。
二、自主管理工作的实施
这是在程序文件的指导下对前四个步骤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日常清扫、点检工作,对发生源和困难源的对策,提高点检工作效率的措施等。
五、如何经营好母婴专区
在药店多元化的探索上,母婴商品是热门的品类之一,加上今年国家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专柜专区销售,不少药店跃跃欲试,准备在店内开设母婴专区。不过,现实的经营问题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在品种选择、商品陈列、售后服务等方面,药店应如何在目标顾客群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上下功夫,解除顾客的疑虑,并释放顾客的消费潜力呢?要想将母婴用品真正发展成为带动药店发展的新动力,还需要解决很多实际经营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带动整个母婴产品在药店销售的拳头品类?如何让顾客克服药店经营母婴商品的社会认知障碍问题,将药店作为其购买母婴商品的首选地或至少是选项之一?如何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让顾客在更为舒适、自然的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母婴商品?如何从药店现有顾客中找出潜在母婴商品需求顾客,引导其了解药店母婴商品,并成为忠实顾客?如何尽快发展会员,通过会员维护,扩大会员的消费金额,并通过会员自身的购物体验分享,获得更为广阔的顾客群?如何发挥药店的“健康顾问专家”形象,以便区别商超百货业的母婴商品销售,获得独有的专业形象和中高端顾客群?以上这些都是有志于在母婴商品上大展拳脚的药店经营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鉴于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一)“质量”二字打前锋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乳粉尤其是婴幼儿乳粉的质量安全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药店在正式引进母婴商品之前,应至少提前2个月造势。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机会,向消费者宣传国家相关部门设立药店“婴幼儿乳粉专柜”的相关政策要求。只要是能够证明药店经营母婴商品的渠道管控严格、手续正规、抽查频繁、零质量安全事故的资料都可以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宣传手段为促销DM单、会员刊物、收银小票、电子显示屏、横幅和国家乳粉管理政策知识大奖赛等多种形式。(二)品种:偏向“虎山”行安全是药店区别于其他超市、母婴用品店的最大特点。在选择经营品类时,一定也要优先选择在母婴商品中顾客对安全性最为担忧的品类作为主要经营品类,乳粉首当其冲,婴幼儿辅食当仁不让,包括婴幼儿服装、纸尿裤、奶瓶、奶嘴、婴幼儿保健营养品、孕妇营养品、孕妇防护用品、磨牙棒等,进口婴幼儿食品、婴幼儿洗护用品(可以在实际销售中扩大到孕妇群体)等也不可少。母婴商品经营基本成熟后,儿童玩具也可以作为婴幼儿必备经营品类。经营品种为乳粉、婴幼儿辅食、益智用品、洗护用品、玩具等。陈列上以活泼、干净为特点,孕味、婴幼味是必不可少的。陈列专区最好与药品区隔离,入口(可以是虚拟的)可以紧挨儿童用药和孕妇营养补充剂陈列区。专区内色彩以天蓝色、乳白色、粉红色为主,大大的“孕婴之家”加上相应图片,可以作为专区与药品区隔开的屏障,又可以很好地营造母婴氛围。同时,一定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在陈列道具上,五颜六色的气球是必不可少的装饰,现在颇为流行的婴幼儿爬爬小气垫可以作为会员顾客的免费享受项目,陈列于专区内首要位置,面积不用很大,5平方米足矣,既醒目,又受欢迎。(三)服务:会员管理一人一档母婴商品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比较严格,一旦顾客选定药店作为其母婴商品的提供者,一般情况下很少变化。因此,特别适合对此类顾客进行会员管理。母婴会员可以依托于企业现有会员体系进行,但如果现有会员体系对会员购进记录分类不到位、查询不简便的话,应建立专门的母婴会员管理体系,按照一人一档对应一名员工的方式和谁发展谁管理谁受益(建议维护人参与该部分收益分成)的原则进行会员管理。会员的来源可以是母婴专区设立前、设立中的历次大型户外宣传或社区活动中发展的会员,也包括根据孕妇及准备怀孕妇女购买营养补充类商品的记录,在原有会员中筛选出单独管理的会员,以及新发展的会员。当然,为更好地提供相关服务,发展会员最好能够取得会员本人的同意,帮助其建立健康档案,由总部专人或者外聘兼职孕婴营养专家根据健康档案情况,提出专门的营养方案。根据会员的历史购买记录,通过会员短信形式发送其他商品的优惠短信,如积满4个月所需乳粉购买小票,可半价购买辅食××袋等活动,引导其消费的固定化。药店也可以为会员提供增值服务,如积分换健康体检、孕婴健康课、儿童免费成长拍照及免费设计相册等,和孕婴一起成长,以专业和情感拴住顾客的心。
3、 消费升级了
1.消费升级引领餐饮消费快速回暖中国餐饮市场在“十二五”期间经历了洗牌和整合,高档餐饮消费一度受到抑制并拉低行业的整体增速。近几年,伴随着强势的消费升级,大众餐饮消费开始快速增长,服务对象和需求也因此更加多元化。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特点和消费需求,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加之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公务、商务活动频繁,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拉动了餐饮市场的快速回暖。大众化餐饮体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特色餐饮、休闲餐饮、农家乐、度假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市场需求旺盛,多元化、多品牌积极拓展市场,“小而精”门店深受欢迎。
10、 企业利润分成方法与示例
现代企业股东或老板越来越重视与企业员工一起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其中利润分成就是其中常用的方式,利润分享把员工与企业捆绑在一起,真正做到有福同享,在企业发展顺利或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其激励作用巨大,因为人人都有为自己做事的感觉。对,如果员工人人都把企业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来做,企业管理就轻松了。让员工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是无数老板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难吗?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实施企业规范化管理,打造员工“我要做”的机制,就一点也不难!某贸易公司由于海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老板年前就制订好骨干员工利润分享方案,方案并没有写张三年度奖金多少,也没有写李四年度奖金多少,方案只有各岗位年度利润提成比例,也就是说企业利润越高,他们能够拿到奖金就越多。各中心总经理和骨干看到方案,无不欢呼雀跃。他们感到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与员工分享利润,让员工帮你分担责任,管理其实可以很简单。
整装商业模式--用户篇
二、实地考察看清区域的“真身”
在区域拓展的前期调研工作中应该特别重视实地考察工作,因为实地调查不只是区域信息数据的补充,更是对区域产业基础、市场环境、营商环境、商务环境等必要信息的最直接、最切身的感知,这类一手信息甚至比案头的研究分析更加重要。在实地考察中,政府招商部门通常会接待并安排既定参观线路,而我们可以不走寻常路,不完全按照政府招商部门安排好的线路考察,而另辟蹊径去考察调研,或者在完成既定线路参观后,自由安排考察目标和考察时间,以获取真实全面的区块信息。自行考察不是漫无目的、信手拈来,而是要事先策划,最好做出《区块实地调研评价表》,按计划行事。笔者及园区操盘团队在区域拓展考察调研中曾经归纳了数十个实情调研、微服私访的具体问题,涉及到产业环境、商业配套、建筑物业、社区保障、交通配套、政商服务、入驻企业(经营)状况等具体问题,有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暗含了诸多细节。例如“区域地块共享单车配置使用情况”表面体现了区块交通配套状况(周边没有交通枢纽,共享单车的需求就少),其后还隐含了地块发展成熟程度、区域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与构成、周边商业与住宅公寓的配套情况(附近没有综合配套,对共享单车的需求就少)等问题。参与区块现场考察的人员对直接获取的信息打分评判一下,就可以初步判别一个区块的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和地块成熟度等基本情况;一旦确定投资该地块,也能对未来园区的定位(层级、产业、规模、各类建筑物业配比等)有个基础判断。《区块实地调研评价表》与《园区土地选址评估表》相互补充,以避免落入那些地方“亮瞎眼”的经济数据之“坑”。除了做好上述调研评估外,如果能够实地走访区块内已建园区及入园企业,听听企业现身说法,那就更理想了。通过现场访谈,深入了解已建园区招商运营情况,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享受扶植政策与综合服务的情况等,做到知己知彼,以利选址决策。图产业地产商识别区域投资的陷阱“拨开迷雾看真身,挑开杂草避陷阱”。面对以GDP为代表的城市经济数据怪像以及纷繁芜杂的各类障眼法,产业地产区块选址投资,如果不能慧眼识“坑”,那就“杯具”了。
首页
上一页
2888
2889
2890
2891
2892
2893
2894
2895
2896
289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