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用R=f(Y,X)的公式呢?下面是针对品牌主和HR的两个例子。对于品牌主而言,在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在于粉丝画像模糊,有数量没质量。尤其体现在做活动的时候,这一次活动他用了这个会议平台或者报名系统,下次另一场活动又去用了另一个H5工具,到了线下又换了一种形式,活动做完之后信息就丢了,根本没有发现其中的价值。但在金数据企业版中,只要一直使用同一个平台做活动的报名、签到,信息就会一直沉淀在企业的数据库内,累计得越多,粉丝画像就越清晰。在这个公式中,Y表示粉丝画像对品牌主的价值,这个需要评估,但我相信Top500的品牌主都认为它很重要,X表示粉丝的信息收集是完全在金数据上进行的,这个价值就完全由我们产生,f选择按量收费,最后就可以得到R就是我们的收费,这就是一个产品在品牌主经营活动中的收费。另一个例子就是HR,HR在所有公司几乎都是IT系统的重灾区,他们往往在公司里没有话语权,当工具不好用时,他们多半都选择加班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像在产品能力极强的某互联网公司,第一年做招聘时,公司为他们开发了一套系统,但是第二年招聘的战场转移到微信上,原来的系统没人去做适配,但之后他们使用了金数据来做校招,很快就完成了。一个HR,花了大概半个小时就把所有事情做完了,非常轻松,根本不用去找IT部门,自己做个表单找人发出去就完事了,非常轻松。以往做招聘,至少需要招一个全职的HR来做这件事,选择金数据,至少能帮你节约半个人,如果你用得好甚至可以不需要一个全职职位。以一个HR一年至少五六万元的工资来算,金数据一年就可以帮你省下3万元,公式中的f选50%,一年收费15000元都是说得过去的,这就是衡量一个SaaS软件收费的方式。
医院渠道大部分产品具备礼品属性,即产品的使用者和购买者一般不是同一个人,产品的使用逻辑和购买逻辑需要分别梳理,品牌商和经销商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生理需求),营销工作重心迁移到购买者(心理需求)上,重新定义消费者,避免目标客户出现偏差。值得提醒的是:营销不可盲人摸象。医院网点在经营方面存在固有的合作关系,售点不一定愿意直接合作,阻力可能来源于:医院后勤部门关系、店长及店内人员裙带关系、二级商赊销或者利益输入等。如果想建立合作先摸清门路,避免高费用投入,可以先借助售点供货商的资源进店,建立客情,然后逐步收回网点,以点带面,步步为营辐射全局。医院售点营业面积小,产品结构很单一,你的产品要进入就面临着同类产品可能面临下架的风险。进去之前务必分析好同类产品的利润及费用投入,尽量精确计算出你的核心优势,否则售点不愿意汰换产品。核心陈列位置的争夺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同的位置产生的销量会天差地别。医院的特殊性导致配送存在着极大的挑战。售点不囤货,配送就比较频繁,店方要求配送的及时性,所以一天送几次货很常见。客情关系建立比较难,需要专人服务。业务员拜访要求做些非业务方面的工作很正常,可能时间比较长。由于生意很好,店内服务人员可能会隔三岔五索取一些赠品或者促销品。
无论是定位还是定义市场边界,都需要关注消费需求和竞争态势。因此,从产品或者品牌的角度,定位和定义市场边界有时是以同样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比如加多宝将凉茶定位于“预防上火的饮料”,可以说是定位,但是重新定义了凉茶品类的市场边界。更准确地说,体现在市场边界的改变,即将王老吉的市场边界从凉茶转换到饮料领域。而香飘飘奶茶,其定位于“杯装冲调奶茶”,就没有改变原有的市场边界,使得香飘飘的市场边界受到制约,拱手将条装冲调奶茶让给了立顿与优乐美,而将瓶装即饮液体奶茶让给了统一、康师傅。虽然两者都关注消费需求和竞争态势,但是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定位更注重竞争因素,市场边界则同时注重消费需求和竞争态势。定位之所以更注重竞争因素,原因在于其理论的核心立足于顾客心智,而且倡导认知大于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可以不用太关注消费需求,只需要关注竞争对手就行了。对于这一点,特劳特方法论之“四步法”的第一步就能够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第一步的内容是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在这一步,特劳特特别强调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由此可见,竞争是定位的起点。但是市场边界对于两者都是同样注重的,消费需求决定了市场机会的大小,竞争态势则决定了企业能否得到这个市场机会,两者不可偏废,它们在企业定义市场边界时是共同发生作用的。竞争大多只是眼前的,如果只考虑竞争态势,企业容易忽视消费需求潜在的巨大变化。如果只考虑消费需求,企业又有面对强势对手的竞争压力,对自己的生存造成威胁。所以,企业必须采用辩证的思维,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多因素影响下平衡做出的。正因为如此,通过定义市场边界可以为下一步的定位创造更客观和更有利的条件,增加企业的成功概率。综上所述,市场边界的内涵要大于定位的内涵,定位往往只停留在产品或品牌的层面,但是市场边界却属于企业的战略层面,不仅仅是针对产品或品牌,还包括地理维度或者行业维度。在市场边界的范围内,还需要进一步针对产品或品牌进行定位,但是如果市场边界定义错了,再怎么定位也无济于事;而定位则需要以市场边界作为思考的前提,如果定位的同时也定义了正确的市场边界,那么就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定位理论在中国风靡一时,这与某些企业运用了定位理论而获得成功直接有关,但是也有不少人对定位提出异议,那就是定位咨询公司,甚至特劳特和里斯的书中都存在一种定位本位主义。也就是说,只要采用了定位的企业就会成功,而没有采用定位的企业就会失败,这就显得绝对化了。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真是如他们所说是因为定位而成功的吗?他们也许确实运用了定位的思想,但成功的真正原因和定位无关,只是被定位的光环掩盖了。对于以定位作为服务内容的咨询公司来说,当然会将定位放在头等位置,会告诉企业定位是一切,只是企业对此必须清醒,必须准确地理解市场边界和定位。定位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但它不应该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被误解。笔者之所以要提出定义市场边界的概念和方法,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加正确地理解定位,更正确地运用定位,这才是一种科学而客观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理论是绝对的,所谓有效,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环境运用了合适的方法,仅此而已,我们绝不要盲目放大某一种理论,而是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取长补短,让每一种理论、每一种方法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最终使企业收获成功,这才是理论得以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正道!
下面,我们对厂家(品牌)终端建设(狭义)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要素,从操作角度再作一些建议:(1)位置位置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零售商场(店)内顾客人群的流动状况,以人流必经、便于停留,呈抱合之势为基本要求。二是零售商场(店)内的竞争品牌的结构,即各个战略群组的分布。基本原则是:物以类聚,向上攀附。意指务必和属于同一战略群组的品牌在一起,并且要和更强势的品牌相比邻——如果本品牌不是领导者的话。这样做,是为了使顾客产生符合本品牌期望的群组认知——哪些品牌属于一个群组,也是为了使本品牌与更强势品牌产生认知关联,避免被边缘化。(2)陈列产品陈列时,不同的产品系列之间、同一系列内部品种以及规格型号之间要有逻辑关系,体现清晰的市场定位理路;不同的产品系列内部品种分别对应、适用于哪些用户;同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产品的呈现符合顾客的认知期待。最先进、最时尚的产品陈列在顾客第一眼就能看见、最容易接触、最方便体验的位置。(3)信息零售终端是信息的集合。广义的信息是产品及环境的总和,狭义的信息则是零售终端所有媒体上标注、展现的文字、图形以及图片等形式的信息。就后者而言,应该做到含义清晰、直接鲜明、便于记忆(有些文案最好能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使内容和媒介相互契合和匹配,两者均形成层次上的纵深——内容层层递进,媒体立体展开。(4)体验零售终端是顾客体验的舞台,顾客是各种体验戏剧的主角。零售终端应构置一些真实以及虚拟的场景,让顾客身临其境、贴近体验。通过体验,顾客真切地体会、证实产品的价值以及它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同时,增加零售终端的开放性和弹性,创造顾客参与价值创造的机会和条件,便于顾客自主认知、深化理解并做出最适宜的决策。(5)风格零售终端需有鲜明的风格,用充溢在全场的氛围之美吸引顾客、打动顾客。在风格设计上,对大多数品牌而言,应与目标顾客的审美偏好相一致,触动顾客的人性和情感;同时适度超前,符合未来的时尚趋势。面向“新生代”顾客(90后、00后顾客),更应营造清新、亲切、自然、温馨的氛围,同时体现科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