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湾八国中,两伊与半岛六国(属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发展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别。首先是自然环境。产油国的共同特点是耕地稀少、雨量不丰,但两伊要好一些。因此,六国经济以游牧、采珠、渔业、造船和航海业为主,而伊朗和伊拉克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其次,除油气外,产油国的其他矿物资源较为贫乏,而伊朗是中东产油国中仅有的拥有多种矿物资源的国家。两伊也拥有较多的人口和熟练劳动力,而海湾国家人口少、素质差。最后,八国早期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比于半岛各酋长国,两伊的发展基础要好得多。产油国战后的经济发展可以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稳定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国家干预经济和初步的发展时期(1945—1958年)。战后,各国致力于稳定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现代内阁制和庞大的官僚机构,确立现代预算制度和财会制度,发行国家货币。在沙特,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前不久,原汉志代表会议改组为大臣会议,其管辖权由汉志扩大到整个王国。在科威特和海湾各酋长国,行政机构的建立是在殖民地时期开始的,并受到宗主国的强烈影响。此外,产油国政府也致力于在内阁中创立负责经济发展的部门,如石油部、国民经济部、计划部、农业部、工业部、教育部、卫生部等;建立正规的预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确立本国的货币;发展官僚机构,等等。第二个重大步骤是由国家尝试控制主要的经济资源,尤其是石油,对外资、买办大资本实行限制,确立国家主义的发展政策。首先,产油国逐步加强了国家对石油资源和油价的控制。1950年,沙特与阿美石油公司达成利润对半分成的协议,后为他国效法;与市场价格脱钩的石油标价制度的确立也大幅度增加了各国的石油收入。沙特的石油收入因此从过去公司纯利的10%—20%上升到60%。石油国有化最早开始于50年代的伊朗,但未成功。海湾国家在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产油国经济。以沙特为例,1944年以前,政府的年石油收入不超过400万美元,而1955年高达3408万美元。在1947—1948财年中,石油收入已占预算总收入的65.2%;而且1948年以后沙特外贸开始出现长期顺差。203国家独立前后,外资和买办资本在中东的金融、外贸、制造业、公用事业、采矿、农产品加工、运输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买办资本中主要是一些在民族、教派、地区起源上与统治精英不同的阶层(如犹太人、基督徒、希腊人等),从而大大加深了双方的隔阂。1950年,伊拉克政府允许犹太人离境,国内的犹太商人均前往以色列。在中东,除了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的背景外,资产阶级的“异质性”及其破坏国家政策的行为、石油美元大量涌入国库、阿以战争引发的驱逐犹太人运动等等都是促成中东国家对外资和买办大资本展开国有化的独特原因。第三个重大步骤是制订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发展。1949年,沙特政府宣布了四年发展计划,其投资大半用于交通运输。伊拉克于1951—1955年间共实施了四个发展计划,其中农业占总费用的33%—45%。在尚未独立的阿联酋,英国人帮助实施了最初的发展计划。在农业中,封建土地制是妨碍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伊拉克,为了缓和土地问题,政府向农民分配了210万杜诺姆土地(1杜诺姆=3.75亩)。但是,占农村人口不到1%的大地主仍拥有55%的耕地。但是,这一时期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石油公司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沙特于1951年建成联结利雅得与达曼的铁路,全长565公里;沥青公路从1950—1951年度的45公里猛增至1959—1960年度的1660公里,而这主要是由阿美石油公司完成的。204公司也于1945年建成了该国第一座炼油厂。在一些落后国家,现代教育也正式开始了:卡塔尔,1951年;阿联酋,1953年;阿曼,60年代。在科威特,政府早在1955年即率先免除个人税收,并确立了免费教育、医疗和水电补贴的方针,甚至部分惠及外籍劳工。第二阶段,进行社会经济改革、促进国家干预经济和经济发展时期(1958—1973年)。本阶段以伊拉克共和制革命为开始标志,发展的主要特点为:第一、继续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确立有利于现代化的开明的领导力量和意识形态。1961年,英国承认科威特独立。1971年,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建国。在伊拉克,1958年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在沙特,费萨尔亲王于1964年出任国王,确保了现代化的进行。在阿曼,赛义德素丹开始了初步的改革,而1970年卡布斯继位大大推动了阿曼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新思想的领导层提出了有利于现代化的开明的意识形态。伊拉克的复兴社会主义、沙特的“伊斯兰现代化”模式和伊朗的“白色革命”代表了产油国现代化的三大类型。其他国家则介于沙特和伊朗之间。总之,现代化成为所有产油国的共同目标,而有关思想成为这些国家统一国民认识,促进国家统一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第二、进行以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经济改革,打击敌视政府政策的传统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伊拉克1958年革命后,私人资本即从工业中大量撤资,蓄意制造消费品匮乏。1964年5月以后,商人们开始了新一轮投机、资本外逃和商品短缺。阿里夫政府即于7月宣布,对所有银行、保险业、进出口公司和大多数工业进行国有化,私营企业仅限于小型工业、零售业和运输业。2051958年后伊拉克也开始了土改。政府规定土地最高限额为1000杜诺姆水浇地或2000杜诺姆旱地。同时政府还要求农民成立合作社。截止1971年,有地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90%,到1974年,全国已有合作社1386个,集体农场72个。然而,由于政府缺乏行政技术人员、官僚的低效率、缺少公路、水坝和储藏设施,以及地主对合作社和水源的控制,土改的成效不明显。海湾六国未进行土改,但向农牧民提供了一些国有荒地。1968—1979年,沙特共分配土地42.5万公顷;到1969—1970年度,全国成立了39个合作社,参加人员1.7万多。206第三,积极收回石油资源主权,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宣告成立,成员包括伊拉克、沙特、科威特、伊朗和委内瑞拉。1968年,阿拉伯产油国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建立大大推动了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首先,产油国于1964年迫使石油公司同意将占标价12.5%的矿区使用费经费化。其次,欧佩克于70年代初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协定,把石油税从标价的50%提至55%,把标价先后提高8.49%和11.9%。再次,部分收回资源主权。1972年,石油公司与海湾五国签订协议,确定五国在1973年参股25%,到1983年达到51%。同年,伊拉克率先把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北部油田国有化。1973年,伊朗把国际石油财团的资产收归国有。第四,积极制订经济发展计划,加大投资规模,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一时期,各国普遍制订了发展计划,但投资重点各有不同。伊拉克于1959—1980年实施了五个发展计划,其中农业占总投资的12.7%—25.2%,而工业的比例迅速从12.4%增长到30.3%。2071966—1973年,阿曼、科威特、沙特和卡塔尔等国也先后开始实施发展计划。不过,半岛国家重视的仍是基础设施,后者在沙特和阿布扎比的“一五”计划中分别占到50.3%和1/4。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是本阶段发展计划的另一个特征。伊拉克1951—1952至1960—1961年度的发展计划总投资为9.6亿伊拉克第纳尔,而1959—1960至1969—1970年度增长到15.217亿第纳尔。208在收回资源主权的同时,各国也努力建立本国的石油工业。沙特于1962年成立了石油矿业总局,负责石油和非石油矿产的生产、储运、销售、加工和发电等。在这一时期,各国的石油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从表6-1可以看出,沙特、科威特和伊朗产量最高,并且增长迅速;阿联酋、卡塔尔也很快,而伊拉克和阿曼则较慢,其原因与所在国的西方石油公司或政府的政策等有关。巴林在前期的稳定增长之后,从70年代起减产,因为储量有限。表6-11960—1977年中东产油国石油产量的增长(百万吨)国别196019651970197319751977伊朗52.793.0164.2289.1268.7283.15伊拉克49.564.977.396.9111.3110.75沙特61.599.9175.0375.1350.0451.15科威特80.3107.0134.9149.1106.089.15中立区6.717.824.725.018.25阿曼16.314.516.517.05阿联酋13.934.274.979.294.22卡塔尔8.611.417.928.120.022.0巴林2.22.83.83.43.12.8中东总计*261.8412.2655.81064.3966.91101.2世界总计1063.01483.92198.72728.62628.82894.1*包括叙利亚和土耳其。资料来源:《第三世界石油斗争》,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528—529页。除了原油生产外,各国也大力发展石油下游产业和非石油工业。伊拉克在1958年以后,制造业发展大大加速;1960—1979年,工业产值从5440万伊拉克第纳尔增长到5.04亿第纳尔,209年平均增长12.4%。半岛国家发展的重点是电力等基础工业、炼油和进口替代性质的食品、水泥和化学工业。在沙特,1962和1964年分别颁布了民族工业保护条例和外国资本投资条例。科威特于1964年成立了石化工业公司,而石油资源不足的巴林炼油业除本国原油外,还能加工沙特的部分原油。在农业方面,伊拉克在1958年以后,尽管进行了土改,农业的技术装备也不断改进,但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并无增长。农业的不振促成大批农村人口流人城市。沙特通过1965年创办的农业发展银行提供农用资金,并大力兴修水利,兴办示范农场、社区发展中心和合作社,向农民传授现代技术。各国的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沙特到1970—1971年度,沥青公路的总长度增长至8759公里。210国内的汽车总数到1969—1970年度猛增至174869辆。211到1968年,沙特已拥有3个国际机场、19个国内机场。产油国的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沙特,1960—1961至1970—1971年度,小学生人数从104203人猛增到369803人,初中生人数从7875人增加到62253人。212经济的发展使外籍劳工在产油国的人数逐渐增长,而阿曼的海外侨民开始回归。70年代初,外籍人口已占巴林总人口的17.5%(1971年),卡塔尔总人口的60%(1970年)。第三阶段,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1973—1982年)。本阶段以石油价格的上涨为标志,发展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以十月战争为契机,全面收回石油资源主权。1973年10月6日,十月战争爆发。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实行减产、禁运、提价和国有化四项措施。之后,阿拉伯产油国分别减产10%或者更多,并对美国及荷兰实行禁运。此前的10月16日,海湾国家单方面宣布提高标价70%。12月底,欧佩克决定自1974年1月1日起再次提高标价120%,阿拉伯轻油每桶达11.651美元。西方国家垄断油价的历史从此结束了。十月战争后石油斗争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收回资源主权的运动取得全面胜利。1975—1977年,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和迪拜的石油业全部实现国有化,沙特签订了接管阿美公司全部股份的协议,阿布扎比则签订了增股至60%的协议。第二,维护油价的斗争。欧佩克于1974年决定把矿区使用费率和石油税率分别提至16.7%和65.66%。到1979年4月,每桶标准原油的价格达到14.546美元。1978年伊朗革命和随后两伊战争爆发使世界石油供应出现严重短缺。欧佩克随即连续大幅度提价。到1981年1月,每桶石油的价格高达36—40美元,西方称之为“第二次能源危机”。表6-31965—1982年中东产油国石油收入的增长(亿美元)国别196019731974197719801982伊朗2.8556.00220.00230.00116.00190.00伊拉克3.7518.4357.0088.00265.0095.00沙特6.5543.40225.74369.001042.00760.00科威特7.6119.8086.4568.00183.00100.00阿联酋0.339.0055.3680.00192.00160.00卡塔尔0.694.6418.0221.0052.0042.00资料来源:SaadEddinIbrahim,TheNewArabSocialOrder:AStudyoftheSocialImpactofOilWealth,WestviewPress,1982,p.31;AlanRichardsandWaterbury,APoliticalEconomyoftheMiddleEast:State,Class,andEconomicDevelopment,WestviewPress,1990,p.66;TheMiddleEastandNorthAfrica,1964-65(p.43),1983-1984(p.101).第二,以巨额石油收入为基础,展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方式看,产油国可分为三类。(1)伊朗和伊拉克。其发展计划开支迅速增加。伊拉克1970—1974年发展计划的开支为19.32亿第纳尔,而1975—1980年发展计划达到了162.696亿第纳尔。213两伊投资的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工业、基础设施、农业、文教卫生等各个领域,而工业中涉及门类较多,农业则问题较多。此外,两伊在1980年以后进入战争状态,经济严重停滞。(2)沙特。其发展计划开支的增加同样惊人,“一五”(1970—1975)、“二五”(1975—1980)、“三五”(1980—1985)计划的实际投资额分别为239.5亿、5578.2亿和12090亿里亚尔。214其分布领域也较广,但工业领域主要涉及炼油和石化,另外农业发展较好。(3)五个海湾酋长国。五国规模和市场最小,多缺乏耕地;阿曼发展较迟,而巴林石油资源也很有限。最初,其基于出口的工业化战略遇到了重重困难。从70年代后期开始,它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了新的各具特点的发展战略。下面分析一下各国不同部门的发展情况。在石油生产方面,沙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继续增长,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伊朗则开始下降,因为油价的上升足以弥补产量的下降。沙特于1977年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到1985年,其炼油能力达80万桶/日。卡塔尔则主要发展天然气工业。六国的石化工业主要生产化肥、甲醇、乙烷、乙烯、硫磺和塑料等产品。上述工业的建立改变了海湾国家单纯出口原油的局面。在非石油制造业方面,各国普遍鼓励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建立工业区,将冶金、电力、海水淡化、水泥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半岛六国建立了冶金、机械、水泥等重工业和食品、纺织、火柴、造纸、肥皂、家具等轻工业。沙特发展起钢铁和炼铝工业,并利用进口部件组装汽车、拖拉机和空调器等,它的水泥生产已能基本自给。在基础设施方面,到7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已拥有堪与西方媲美的优良的基础设施。阿曼1980年的公路长度达到21147公里。215各国还新建了一批现代化机场和港口,以及大型海水淡化、发电综合设施,其中科威特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厂。在农业方面,各国政府继续发展水利设施,扩大耕地面积。截止1979年,沙特共建成33座水坝。1971—1976年,沙特的耕地增加30%。到70年代末,沙特已建成16个牛奶场、158个肉鸡场和118个产蛋场,其小麦出口到1987年高达170万吨。但由于各种原因,六国的许多农产品仍无法自给,只有乳肉、禽蛋和蔬菜的自给率较高,个别国家甚至有出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也是海湾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其中金融业尤其突出。海湾国家纷纷把盈余的石油资金(即石油美元)存入发达国家的银行,以后又改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直接投资。1977年,沙特的海外资产达680亿美元,伊朗为220亿美元,伊拉克70亿美元,科威特310亿美元,阿联酋160亿美元,卡塔尔50亿美元。216海湾国家由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大国。70年代末,巴林取消外汇管制,吸引了大批外国银行,迅速发展成为波斯湾的金融中心。在科威特,海外投资收入成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收入。此外,产油国也向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等提供大量外援和投资。过境贸易在海湾地区的服务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阿联酋的迪拜。它发展成为海湾规模最大的过境贸易海港,1983年过境贸易总额超过10亿美元。217外籍劳工的人数增长迅猛。1975年,在六国的外籍劳工总数达到171.97万人,他们在沙特就业人数中已占43.0%,巴林为39.6%,科威特69.4%,卡塔尔81.1%,阿联酋84.8%,阿曼34.0%,总平均为48.7%。218这些移民主要来自阿拉伯国家,17.6%来自亚洲国家,2.1%来自西方国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海湾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量投资,教育的发展迅猛。战后海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1960—1975年,伊朗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5%,沙特为10.2%。2191979年海湾国家的人均GNP为:伊拉克1602美元(1977年),伊朗2344美元,阿曼2520美元,沙特4980美元,巴林3790美元,卡塔尔11670美元,科威特12700美元,阿联酋14420美元。220第四阶段,经济调整时期(1982—1999年)。8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跌价,使中东产油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1981年相比,1985年沙特石油收入减少65%。90年代中期以后,油价继续低迷。许多国家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经济发展项目受到影响,80—90年代经济增长已低于中东非产油国。各产油国政府采取了下述调整措施:第一,根据石油收入的增减调整预算规模。如沙特“四五”计划(1986--1990)总投资为2770亿美元,比“三五”计划减少230亿美元。221在预算中,行政、国防、补贴、福利开支和基建投资都大幅度降低了。但在石油价格回升后,许多产油国又纷纷增加预算开支,维持经济增长率,沙特“五五”计划(1990--1995)投资就高达1万亿美元。第二,大力发展制造业、农业、贸易和金融业等部门,加强经济多样化。到90年代末,沙特非石油制造业在GNP中占到9.4%,阿联酋为11.2%。同时,各国对石油下游工业也大力投资。截至1996年底,海湾六国原油年加工能力上升为2.34亿吨。不过,六国对采油和天然气开采、液化也进行了大量投资。在农业方面,沙特从粮食进口转为出口,1987年出口小麦170万吨。阿联酋则主要发展贸易和过境贸易,1996年其非石油出口和再出口已超过石油出口25.9%。同时,迪拜发展成为海湾的转口中心,与世界120多个国家有贸易关系。科威特和巴林则成为海湾地区的金融中心,海湾战争前科威特的人均海外投资和存款居世界第二。此外,旅游业也受到各国的重视,海湾地区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第三,鼓励私人投资,积极引进外资。1997年,国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国有股份下降为49%。到1996年,沙特的GDP中,私人企业的份额已达35%。伊拉克也把一批轻工企业、旅游设施和大型工矿企业出售给私人,80年代后期私企产值已占GNP的1/3以上。在利用外资方面,伊朗近年规定,外资在合资项目中所占份额可超过本国资本,在某些行业中甚至可拥有99%的股份。第四,推动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经营。阿联酋除阿布扎比外,其他酋长国绝大多数货物均可自由进口,1993年以前关税仅为1%—3%。在工业发展上,各国积极致力于建立自由区和工业区。如阿联酋共拥有11个工业区;阿曼建立了5个工业区。同时,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化方面,沙特重新向国外开放了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并在海外投资于石油的提炼、储存和营销。第五,改革福利体系。各国逐步减少政府对水电、住房、医疗、汽油的财政补贴,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元社会保障体系。第六,改革金融体系。各国银行加强联合和扩张,向投资银行和消费信贷银行转变。一些大银行多与国外大银行有合资项目,通过联合、设立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进入地区市场。许多银行在共同基金的管理上取得进展,并制定了扩大小额贷款的战略。各国也通过发展证券市场来吸引私人资金,促进私有化,并允许外资进入股票市场。第七,积极培养本国职工,减少对外劳依赖。沙特提出在“四五”计划期间裁减60万外籍劳工,同时使本国公民在劳动力中的比例由40%上升到50%。但到1990年,沙特外籍劳动力仍占66.7%。阿联酋在世纪末制定的计划中,要求到2015年本国人就业比率达到12.7%(世纪末为10%)。第五阶段,经济进一步调整时期(1999年至今)。从1999年开始,国际石油重新进入上涨轨道,每桶油的价格从当年的最低10美元不到曲折上升,2007年起一路飙升到2008年7月14日的147.27美元历史高点,222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结束了这个繁荣时期。从2008年开始,油价再次下跌,此后一直处于波动中。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海湾国家的金融改革进程,危机的直接影响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1)主权基金大幅缩水;(2)股市受挫,市值缩水;(3)银行业出现亏损和收入下降,银行的外汇资产蒸发。223从总体上看,产油国的经济政策与前一阶段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同时也有新的特点。第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多样化。沙特在红海外兴建“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它包括了工业、金融、教育、旅游和住宅区等。2011年1月,沙特工业城管理局拟议中的工业城扩建计划筹划新建30座工业城。阿联酋大力发展水泥、炼铝、塑料制品、建材、服装、食品加工等工业,巴林在铝业领域继续投资,阿曼积极发展天然气上下游产业,包括液化天然气、尿素、液胺及肥料工业,以及炼铝、海水淡化及发电产业等。海湾国家还积极投资旅游业和饭店业。2009年,阿联酋非石油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71%,创造了历史纪录。2008年,巴林的非石油产品占到该国出口总额的73%。224第二,大力推动私有化。2000年,沙特政府开始对长期拖延的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它曾经名列中东最大的航空公司)进行私有化。到2003年,沙航的收入增加了一倍。2001年6月,沙特政府在电信市场引入外资和竞争,从而打破了沙特电信公司持续多年的垄断。同时,政府建立了沙特通信委员会,其职责是授予经营许可证、监管电信和互联网服务以及其他媒体、鼓励投资信息技术服务。2003年7月,该委员会通过了解除对通信市场管制的条例。225沙特还致力于推动海水淡化、港口和银行等行业的民营化。第三,改善商业环境,推进商业自由化。具体措施包括:(1)减免税收。2001年5月,沙特将关税税率从现行的12%降至5%。226从2010年1月1日起,阿联酋把企业收入的所得税从35%降到10%。(2)提供各种政策优惠。阿联酋在融资、采购、水电价格和进出口方面提供了便利。(3)扩大产业准入。阿曼允许私企经营与大众有关的事业,如发电、电信等。科威特通过法案,除石油、天然气、医疗及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国营部门均对民营开放。(4)增加扶持私营经济的投入。2010年上半年,阿曼有关投入猛增51.1%。(5)简化创业手续。沙特下调了开办公司的注册资金,压缩了有关手续和所需时间。沙特投资署设立了单一窗口,并规定受理投资人申请30日内通知审核结果。由于上述措施,2008—2011年,沙特商业环境的全球排名从第38位一跃提升到第13位,阿联酋也从第77位提升到33位。227第四,加强吸引外资。第一大措施涉及外资的监管环境与国际接轨。2000年4月,沙特通过了新的外资投资法,同时成立了外国投资总局(CIA)。该法案的以下内容打破了过去的一系列禁忌:(1)外商可建立独资企业;(2)外商可在除两大圣地以外的地区购买房地产,用于经营或雇员宿舍;(3)外商可担任本人及外籍雇员的担保人;(4)获得许可证的投资项目享有与沙特本国企业同等的优待。此外,沙特规定外国公司及个人可自由汇入、汇出投资所需资金及合法所得。228第二大措施是对外资开放大部分行业。沙特的石油、公共事业、金融、保险、教育、电讯、商业和基础设施等行业已逐步开放。第五,加强开发石油、非石油矿藏。开发石油的主要是伊拉克,因为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制裁逐步结束,石油业得以引进外资。2003年,伊拉克的石油日产量仅为150万桶不到,2015年恢复到410万桶。海合会国家则大力开发天然气和非石油矿藏。1999年12月,位于沙特胡富夫的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厂投产。2000年,沙特宣布全方位开放天然气能源领域。2001年4月,沙特国有矿产公司宣布在该国北部发现了一个储量4亿吨、居世界首位的优质磷酸盐矿。第六,加强主权财富基金的使用。海湾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早在1953年就出现了,但真正大发展还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它们目前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海合会国家和伊拉克共有15家主权财富基金,其中共有10家是2000年以后成立的,并且15家基金中14家是与油气有关的,而规模最大的SAMA(沙特货币管理局)外汇控股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主权财富基金。2013年12月,上述15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总资产为20505亿美元,占世界主权财富基金资产总额的33.9%。229第七,发展高科技和环保技术。主要是核能、航空航天技术和新能源等。阿联酋已斥资33亿美元在迪拜建设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太阳能公园,该项目计划于2030年竣工。在阿布扎比,一个完全实现可再生能源供电的马斯达尔生态城已规划建设。230根据阿联酋公布的“2050能源计划”,到2050年,阿联酋将努力使清洁能源在该国整体能源结构的比例增加到50%;目前,该国有4台核电机组正在建造,建成后有望为阿联酋提供25%的电力。231沙特也计划在2032年前投入建设总发电量达54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其中41千兆瓦来自太阳能。第八,促进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2001年12月31日,海湾六国签署了《海合会国家经济协议》,由此,六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建立关税同盟。2003年1月1日启动《海湾国家关税同盟协定》。2011年5月9日举行的海湾国家财长会议宣布,海合会各国争取在2015年1月1日真正实现关税同盟。(2)建立共同市场。《海合会国家经济协议》规定,海合会各成员国将视其他成员国公民为本国公民,后者在所有经济活动中享受与本国公民同等的待遇。这一举措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启动。(3)建立货币联盟。2009年6月7日,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四国签署了海湾货币联盟协议。(4)海关一体化。2011年5月10日,海湾六国的经济与财政大臣达成协议,将争取在2015年1月1日实现六国海关一体化。第九,加入WTO。这迫使海湾国家开放国内市场,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前加入该组织的海湾国家有:巴林(1995年),科威特(1995年),阿联酋(1996年),阿曼(2000年),沙特(2005年)。不能否认,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在经济上确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们已摆脱了传统的农牧业经济格局,拥有了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一定规模的工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有大幅度提高,80年代以来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取得明显成绩。但是,由于原有社会经济条件的落后和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特别是地租性石油收入生产的负面影响,这些国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并表现出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种种特征。
缺乏感是人对自己处于缺乏状态的感受。原罪(基督宗教)、痛苦(佛教)、性恶(荀子)、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宋明理学家)等说法,虽然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可以说都是对人生命缺乏问题的讨论,是人们缺乏感的理性升华363。人的缺乏感,与缺乏的存在状态一起,与生俱来,与生相伴,谁也不能摆脱。人一旦被“天”自然生成出来,即成为具备无限可能性的有限存在物;因为人的有限性,人与“天”(或道、世界)不可避免发生隔阂,而有离失。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根深蒂固的缺乏感。缺乏,意味着需要。意识到的需要,成为欲望,需要是欲望的基础。有欲望,人才有追求的心理原因。一般而言,追求的对象,总是欲望的内容。终极而言,人们追求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缺乏的内容。人们缺乏什么,才可能去追求什么。这个道理,先秦大儒荀子已经发现了。荀子在论证他的“人性恶”观点时,其中一个论据就是因为人性恶,人性中缺乏善,所以,人们在现实世界才去努力追求善。荀子说:“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64其中,“无之中”、“有之中”的“中”,指人性固有的内涵、人事实上已经具备者。“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这是荀子发现的现实的人追求什么对象的经验规律:人们生活中追求什么对象,受到他(感受到)的缺乏(“无之中”)的制约。因为人们如果没有(感受到)缺乏(“有之中”),则必然不会去追求。荀子“人性恶”的观点,以人的自然生命、生理欲望等作为人的本性,将人的本性看成是物质材料,将它和金钱、富贵等物质欲望相比拟,而将人们对真、善、美等的追求看成人为(“伪”),与人性无关,反而反人性或克服人性,荀子“人性恶”论不能成立。将人性看成是物质材料,只是人改造的工具,而不是目的,这就为君主专制、礼教吃人准备了理论根据。按照荀子这个思路,他将人对美好东西的追求看成是人的异化,将人类文明的发展看成是人性的遗失,那么,逻辑上似乎可以推导出这样的谬论:反对真、善、美、用等真理,追求假、恶、丑、害等消极物,反对、阻碍人类文明进步,才是符合人性的行为。荀子这类的人性论,潜藏着反人类、反真理、反文明的因素,所以,它后来受到宋明理学家的严厉批评。不过,荀子发现了人感到缺乏什么,就会追求什么这一心理活动中的必然性因素,确是经验事实,值得重视。荀子发现:“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无”,没有,对人而言,即是缺乏。“中”,内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具体内容指内心意识到的“无”,实际上就是需要。意思是说,人如果内有缺乏,则心有需要。人缺乏什么,则他需要什么,那么,他在言行活动中就会追求什么。反之,他不缺乏,则他没有需要。他不缺乏什么,则他不会需要什么,那么,他也不会追求什么。荀子用朴素的心理学眼光,研究人所追求的对象,和人事实上的缺乏、人的心理需要的关系问题,发现了这些规律性因素,非常正确,也非常深刻,很有科学价值。如果将荀子发现的心理活动中的这个道理,运用在信仰产生问题的讨论中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看法,那就是:缺乏,是人一切活动的事实上的前提条件,也是信仰产生的事实上的前提条件。而缺乏感,则是信仰产生的直接的心理原因。因为人有缺乏,有缺乏感,所以,人要努力追求消除缺乏,克服缺乏感。当然,人们始终处于缺乏状态,但他们未必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具体缺乏的是什么;即使感受到了缺乏的对象,也未必就能够寻找到消除缺乏的合适办法;即使人们寻找到了合适的办法,也未必当即采取行动。人缺乏什么,人的缺乏感是什么,人意识到自己缺乏什么,人事实上追求什么,相互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人与人在具体的感受、认识、追求上的区别,而不是本原上的区别。人们往往既缺乏熊掌,又缺乏鱼,二者不可兼得。于是,意识到熊掌更重要的人,当然会舍鱼而取熊掌,意识到鱼更重要的人,则会舍熊掌而取鱼,这是很自然的。人对自己缺乏什么,在感受、认识、追求等方面的区别,并不能掩盖人与世界分离导致根本上处于缺乏状态这一共性;正如人处于缺乏的生存状态,并不能掩盖人与天本体的合一,也不能掩盖现实的每一个人都先天具有的非常圆满、什么也不缺乏的本性。所以,缺乏是信仰产生的事实上的前提条件,缺乏感则是信仰产生的心理原因;而人的本性则是衡量人是否真正缺乏的恒定标准,对自己本性自觉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认识、把握了自己缺乏的标尺。人的缺乏感,在认识上表现为人对世界整体、根本的无知(黑暗),在情感上表现为孤独(因感受到自己心理上甚至生命深处的缺乏而孤独)、痛苦(因现实种种努力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缺乏而痛苦)、焦虑(因对自己未来能否消除缺乏没有把握而焦虑)、烦躁(因对自己拼命物化却只能消除部分的、表象的缺乏而烦躁、无聊)、恐惧(因自己根本上缺乏最可靠、最永恒的依靠、安全而恐惧)等,在意志上表现为需要、欲望和冲动。需要是缺乏的同义词,欲望则总是指向自己感受到的缺乏的对象,如事物、力量、真理、心灵或精神、整体的道或“天”等。人从自己无根基、无依靠、无归宿的动荡、黑暗、混沌生活中产生的缺乏感,使自己指向最高的“天”,指向最广阔无垠的世界,指向最深层的生命本身。根据前述消除缺乏必须以天人合一为背景,站在天人合一高度,寻找消除缺乏的办法,也可以说,只有与世界合一,与“天”合一,与生命本身合一,完全自觉自己的人性,并在现实世界完全实现自己的人性,现实的人才能彻底消除自己的缺乏感。按照孔、孟儒学的理解,缺乏感,不是来源于人本性的心理感受,反而是人本性隐而未显的表现。人的缺乏感,主要产生于人的形体与整个世界的分离,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与“天”的分离或对立。所以,孔子、孟子、程(程颢、程颐)朱(朱熹)、陆(陆九渊)王(王阳明)等,都努力用“天人合一”的眼光,以“天生德于予”、人人“固有”善的本性、“性即理”、“心即理”等命题,揭示人的本性与“天”的内在一致性。荀子不理解这一点,用经验的“天人相分”思路,讲人性的“性伪之分”,只注意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形体材料、生理需要、心理活动等经验事实,忽略了人的本性、人的精神中所蕴含的超越性内涵,直接将人的缺乏感看成人本性的内在物,看成是人本性的表现。于是,他从人自身那里,寻找不到消除缺乏感的正确道路。结果,荀子只好依靠外在于人的礼法规范,甚至王权干预;而继承荀学的末流学者,更是依靠祈祷鬼神来寻找消除缺乏的道路。这就将孔、孟开创的消除缺乏的正确道路引向了歧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对一些社会上流行的概念进行新的理解。比如,爱,指以自己的言行活动帮助他人消除缺乏感。又比如,恩惠,指以自己的言行活动帮助他人消除功利上的缺乏感,等等。
全球各地的资源分布不一样,既包括客户的资源、供应商资源、原材料资源,也包括技术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要根据各地资源供给情况来建设自身的能力。当然,相应的能力是承载于一定的组织基础之上的。最终达到的目的是:组织跟着资源走,构建跨区域的全球能力中心,而这些能力,又是和自身核心竞争优势所密切相关的能力。企业要以全球化视野,构建跨地域能力中心,要通过要素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政策资源等的重新配置,实现未来跨区域发展,乃至全球化发展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发展视角上,不要狭隘的把自己定位为地方性、区域性企业,而是要“走出价值洼地,站在山顶看风景”,构建全球化的跨地域能力中心。比如跨国公司要建立全球化的研发能力中心,可以采用如下组织结构类型:(1中心边缘型。研发中心在总部,海外研发机构主要的职能在于技术搜索、技术转移条件研究、适应性研究。(2多中心分散化组织。公司总部有中央研究院,海外有多个区域性能力中心,区域能力中心由若干个研发机构组成。(3全球网络型研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中央研究院与所有海外研发机构组成一个有机协调的全球性研发网络。从公司总部创新战略出发,利用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知识整合与创新。跨地域发展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走之路,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及参与市场竞争,从本质上就是企业经营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及配置效率之间的比拼,尤其是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的人才、资金、市场、技术要素。企业要增强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不仅仅是站在家门口等资源,而是要积极跟着资源走,哪里的资源配置成本最低、配置效率最高,就应该到哪里去配置、整合经营要素。要善于采取跨境“抱团”的方式,在市场高地、政策高地、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建立重要资源整合平台,根据资源集聚条件,分别在全球各区域逐步建立相应的区域中心,如:区域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市场总部、制造工厂等,构筑跨区域的企业能力中心,逐步践行“技术领先、资本经营、全球配置”三大战略。同时,通过跨地域发展,激活组织文化。企业的竞争,最本质的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构建跨地域能力中心,是广纳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途径。通过跨地域能力中心的建设,不但在经营上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运营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跨地域能力中心大量吸引来自于“五大洲四大洋”的高端人才集聚,实现新老人才在组织中的有效流通,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团队。企业的国际化会对公司的人才管理政策带来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企业原有人才主动适应变化、开放的接受挑战,以欣赏的眼光、包容的心态,改变心智模式,接受一切改变的人和事,继而激活组织文化活力。伴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企业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全球化市场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仅靠单一层级结构已不能满足成功企业所需,公司必须采取同样复杂的组织结构,利用组织的复杂性来对抗环境的复杂性。矩阵组织的出现为处理复杂情况提供了一个蓝图。从全球最佳实践来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越高,组织越会选择复杂的矩阵组织,这已经成为“战略全球化、运作本土化”所引起的组织变革浪潮。今天,有些企业已经将矩阵组织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一些企业选择的不是通常的二维矩阵,而是更复杂的三维、四维甚至五维的矩阵。因此,能否成功掌控矩阵组织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必须具备的关键管理能力。但矩阵组织本身是一种复杂性的组织形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学会发挥该结构的优势和控制其弱势。与公司组织转型相配套,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也势在必行。复杂性的增加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更加专业化、更加“沉入”业务以及提供更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转型的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三支柱模型,这是所有成功组织的最佳实践。
整个活动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社群学员的线下聚会。但是关键问题是,这些学员分布全国各地,因此我们在策划活动时首先就需要解决各个城市线下活动的负责人。活动负责人全部由暖石平台的工作人员来担任,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活动机制上,我们就设计成:由遍布全国各地的暖石学员自行申请成为自己所在城市的活动负责人,而暖石平台则提供礼品、物料等的支持。正因为各城市活动负责人是由学员自行申请,且考虑到大部分学员都是在职人员,因此整个活动的周期才会设定2个月之久。图8-5是暖石对于学员申请成为活动负责人,以及参与活动团队的要求和奖励内容:申请发起人:我是暖石×××,我代表××城市参与本次活动。队伍规模:发起人所带团队人数要在11~20人范围内。奖励:所有发起人,不管所带团队前三名与否,都会额外获得发起人礼包。奖励:奖励团队每个人均可获得对应的暖石大礼包一份。奖励:给所有参与活动的同学加上100分。要求:集齐11~20个暖石同学,至少5张包含暖石道具的照片。图8-5活动参与流程在这个活动内容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线下聚会人数控制:之所以把团队人数控制在11~20人范围内,一方面是因为当人数过多时对于组织能力的要求就会变高,这对于各城市负责人来说无疑是加大了难度;另一方面人数过多,参与活动的同学会有不好的交互体验,人数控制可以让线下聚会的同学彼此之间的交流更紧密。如果活动参与学员过多,则会裂变成两个或多个队伍。(2)奖励设置分档:针对活动发起人和学员,分别准备发起人礼包和暖石大礼包,这可以有效激发学员主动申请成为活动发起人,也会让更多的学员参与进来。(3)活动要求:明确要求所有参与活动的学员都拍摄现场聚会照片,且照片上必须要带有暖石道具,主要是为了社群运营在内容上沉淀。这对于之后的线上社群运营及品牌影响力提升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对所有参与活动的各个城市的各个队伍进行排名。线下活动发起人将活动照片发到暖石社区指定帖子下面,配上简单的文字描述,并根据点赞进行排名,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团队的每个人均可额外活动暖石大礼包。这种机制的设定,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参与活动,并将活动内容沉淀成文字、照片等记录回传到线上。从而避免线下活动火热,而线上却风平浪静的尴尬局面。
制定制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制度。制度是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大到国际社会小到家庭都可以制定制度。制度是组织成员意志的体现,同时,也对所有组织成员具有约束力,制度是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或评价准则。企业的规章制度用来规范全体成员的行为,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可执行,可执行才能产生效果。可执行的前提是员工认可、理解并能够执行,也就是说,制度既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员工素质与能力要求。关于企业制度的书很多,但未必有适合本企业的书。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产物,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制度,把握企业实际情况是制定制度的第一步。中小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一次确定的,而是逐步产生、逐步完善的。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往往是出笼制度或修改制度的最佳时机,好的制度应该经过充分讨论,获得大多数成员的认可。为什么众多企业都反映制度无法执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人闭门造车。说员工不愿意受制度约束,恐怕不是实情,有可能是少数人的借口。没有制度约束对谁有利?对老板有利吗?显然不是!否则,老板也不会要求建立制度体系了。对员工有利吗?没有制度约束,员工往往成了主管的工具,主管想罚谁就罚谁,甚至想骂谁就骂谁。所以,争取民心,改变观念是制定制度的第二步。最后,制度不是为了装订成册,不是为了美化办公室,而是为了规范员工行为、指导员工工作。那么,可执行就成了制定制度的关键。让执行制度的负责人起草制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制定制度、指导写作方法、规范写作格式,最后做文字处理,越俎代庖不可取。一般来说,企业规章制度的主要缺点有把工作方式要求当成制度;有空泛要求,没有责任落实办法;不管过程,只管结果;忽视激励。在制定制度时,应该尽量避免这些缺陷。企业规章制度应该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拟订本制度的目的;(2)本制度的主管部门与责任岗位;(3)本制度的约束对象;(4)本制度的行为规范;(5)违反本制度应承担的责任;(6)监管人员的责任;(7)本制度的修改说明;(8)本制度的生效或废止时间、情形。制定规章制度后,一定要广泛征求意见,只要多数人认可,就可以报负责人审批。当然,出台新制度一定要宣传动员,让企业全体成员知晓此事,也可以特别关照过去搞特权的人,让他们在制度上签字画押,这样可以减少贯彻执行的阻力。制度颁布后要坚决执行。 
竞争是大部分代理商极力规避的,但是在常规市场与产品上竞争是难免的,而多次细分后的市场空间较小,大多数人会忽略,而且比较浮躁不愿意培养和开发,只是习惯性地进行拦截获取。实际上,很多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定位清晰后,反而走得更远,比如在儿科市场中的细分领域,或者按照身体部位划分后的专科产品。众所周知的几个大专科,补益、减肥塑身等,由于多年的市场教育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消费盲从与滥用也非常严重,以至于忠诚度不高,消费偏好无法稳定。因为前期的市场教育和氛围营造只是为了点燃需求,创造潜在客群,而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此时应该进行将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市场教育转而对症对应,同时借助身体检测后的数据指标进行参照,提高使用科学性和有效性。虽然总纳入人数减少,但是忠诚度提升,认知稳定性高,且具备持续增值能力。按照社会分工的原理看,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是从事自己最擅长的环节,不断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对于医药代理商来说,未来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产品营销能力,而产品本身则取决于自身的判断力和资源匹配度。对于大健康的分析,就是生命周期的管理,我们基于对产品和客户的生命周期管理上,从我们所服务对象的本源的管理入手,找到细分领域、明确定位、找准分工段,从预测到诊断、发生、干预、解决,再到重新预测,完成闭环。(1)小专科产品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疾病预防与治理的整个过程,对于已经存在相应产品销售的企业来讲,一方面向前端衍生,另一方面向后端延伸。举例说明:我们的核心产品是某鼻炎治疗药物,那么衍生产品就是对鼻炎的全过程管理。首先是鼻炎发病的可能人群的筛分,然后是使用辅助产品预防工具(鼻腔清洗器),接下来是辅助检测工具的使用(鼻炎诊断),然后是对可能发病人群的干预(健消卫或器械),最后是发病人群的治疗(药物),直到康复,并提供复发预防的方案。(2)小专科产品需要医院带动和诊所教育同时启动。医院与诊所分别属于两条不同的线路,可以用高端与低端来形容,医院的特点是不缺患者,医院的功能是流水作业为患者进行诊疗,患者来源地可能是四面八方,有空间距离。诊所的特点是缺少患者,诊所的功能是为街坊邻居等近距离空间覆盖人群提供基础疾病的诊疗服务,同时,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吸纳患者流进入诊所。因此,小专科产品在医院的作用只是一个工具,对适应症进行缓解和治疗。而在诊所市场却是一个项目,专科项目不仅仅可以提供治疗,还可以吸引患者流。医院与诊所同时启动,可以形成信任共鸣,完成患者资源的下沉和导流。(3)专科市场的发展可以快速激发。从现状看,专科医疗市场被民营医院占据较多,虽说饱受诟病,但是专科市场的潜力早已被发掘。在专科市场运营中被众多人看好的儿科、妇科与慢病科属于大众形态,而在儿科市场中当前发展较快的儿科诊所倍受关注。首先,从消费心理及消费能力上看,这三种投入最多,且为轻决策。儿童专科的发展已经突破常规的营养保健与预防治疗,目前多种儿童专用款产品不断爆红,有促进身高增长、智力发育、缓解电子产品危害的保护设备、规避环境污染的各种器械等。而妇科市场最为突出的增长空间不是药品,而是医疗美容模块,成为消费热点,各种配套产品纷纷推向市场,对传统美容化妆产品带来冲击。此外,慢病专科带来的增长主要是食品行业,无糖低脂排酸等产品在细分市场下成为突出卖点。(4)专科方向发展需要安全有效产品支撑。快速膨胀的过程就是野蛮生长,大量的虚假宣传和无效产品充斥市场,过分的营销活动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实际上,在大健康推动下的专科市场应该由医药行业进行接纳,以制药的精益水准提供保障。医药行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健康理论资源的发端地——医院,有专业的支撑。专科类产品的代言和传播,可以考虑嫁接医生自媒体,让专家的提倡和专业指导快速落地。
第一节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转型思考   既然企业在时代潮流中面临着基于新产业经济、新业态模式、新用户类别和新职场力量这种时间、地点、模式和人物的变化,那么企业就应该在管理模式和理念上彻底转变,否则趋势的力量将会颠覆我们。(1)企业决策权力利益的调整。阿米巴单元划分,其实是企业分权化,将企业总部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直至最小的阿米巴单元,将责权利统一于一体,让“听得见炮声、看得到硝烟甚至冲锋陷阵的人”拥有自主决策权。(2)组织形态的重塑。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往往指挥链较长,响应慢、执行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这种体制适用于计划经济,或垄断,或高度稳定的市场状态。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客户的流动性、灵活性、个性化要求企业迅速响应变化无常的市场,传统的垂直职能管理架构已呈“老牛拉车”之态势,势必进行革新。一种由阿米巴单元组成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呼之欲出,时代在召唤组织形态的重塑。(3)管理模式。2013年有两大热门词汇:去杠杆化和去中心化。去杠杆化是在宏观经济调控领域,是克强经济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去中心化是在管理领域,是为管理大家们纷纷倡导的。这两者的共性是背后的“大市场、小政府”或“大市场、小职能”意义。无论是在治国还是治企业上,去中心化的核心,笔者认为有两点:权力的去中心化和信息的去中心化。以往的权力泛滥和信息寻租是紧密关联的,而互联网精神正是通过信息的开放透明,摧毁一切通过信息寻租的黑暗。在柏明顿阿米巴经营模式总裁培训班上,笔者曾经对学员说:“阿米巴就是将君主的权力关在笼子里,将员工的潜能释放出来!”将君主的权力束之高阁的同时就是员工潜能的极大释放,这才是阿米巴魅力的核心和企业生机的源动力。而阿米巴经营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的缩影。在阿米巴经营中,通过组织的扁平化和精细化的授权机制,削弱了行政权力体系,充分赋予了各阿米巴自主经营的权力。同时,通过信息和数据的开放透明化,真正实现由下而上的可视化经营和实时纠偏、永续改善,让员工充分参与经营,构建企业的活力场。(4)经营理念。我们都知道关注企业经营的持续性,第一要素是“人”。在企业创始阶段,我们是“有人,才有可能”;在企业成长阶段,我们是“有人才,有可能”;在企业发展阶段,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有人财,有可能”?在这三个阶段,对应而言,“人”是被视为与自然要素、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不同的。“人”,我们更多地看重的是其经验;“人才”,我们更多地是开发其技能和能力;而“人财”,我们更多地是开启其智慧和潜能,将其当作资本一样去经营。阿米巴经营模式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是答案永远在现场,非常关注构建员工的活力场。人的智慧开启就是创造财富的根源,团队的智慧开启就是企业的财富场构建。在阿米巴经营中,我们一方面要打造经营性人才和团队;另一方面,企业一定要有把“人”视作“人财”一样经营的理念,理念之本在于企业的一把手。通过移动互联时代环境之变的“4N”模型解析和企业转型必经的思考,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阿米巴具有强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因,阿米巴也首先是一场思想盛宴和理念革命。正如《黄帝内经》所云:“理法方药。”上医的第一层次永远是知理而后有方药。如果说“趋势为王顺者昌”,那么您何不顺应趋势、占据先动优势?案例:小米公司的经营模式创新小米公司在全球手机生产商中产量排第三。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小米手机红遍大江南北,主要得益于小米公司的经营管理创新实践。互联网时代的经营模式创新,也一直在快速改造很多传统行业,并正在形成一波强大的摧枯拉朽的冲击波,摧毁制造业的旧秩序,也催生一批新型工业公司的兴起。一、边缘中心化管理小米公司是一个以研发、客服和销售为重心的公司,将很多功能外包。小米公司结构扁平层级少,对一线员工充分放权,以客户导向让边缘中心化,因此员工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直接决策,而无需等待上级指令。员工的绩效考核也基于很多与客户直接反馈相关的指标,从而形成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快文化。相比来说,传统以总部顶层管理者为中心、层层管理的公司,其响应速度会明显慢很多,员工也缺少当家作主的感觉。“快速反应”在互联网时代是公司致胜的重要元素。二、小米公司的自主经济体小米公司的组织完全是扁平化的,7个合伙人各管一摊,形成一个自主经济体。小米公司的组织架构基本上就是三级,核心创始人—部门领导—员工,执行上是一竿子插到底。它不会让团队过大,等团队达到一定规模就拆分,变成项目制。从这一点来讲,小米公司内部完全是被激活的,一切围绕市场、围绕客户价值,大家进行自动协同,然后承担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在小米公司,除了7个创始人有职位,其他人没有职位,都是工程师。所以在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下,员工不需要去考虑怎么能升职这样的杂事,一心扑在设计上就可以。三、强调责任感,对用户价值负责雷军曾介绍说,小米公司一直是6×12个小时的工作制,坚持了将近3年,靠的是大家的责任感。雷军在一份材料中写道:“比如我的代码写完了,一定要别的工程师检查一下,别的工程师再忙也得第一时间亲自检查我的代码,然后再做自己的事情。其他公司都有竞争制度,大家都为了竞争做事情,为创新而创新,而不一定是为了用户而创新。其他公司对工程师强调是把技术做好,但小米公司的要求是,工程师要对用户价值负责,为伙伴负责,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四、建立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小米公司强调要建立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赚多少钱都是透明的,所以企业必须建立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基于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分享利益。小米公司强调一切围绕客户价值,组织扁平化、管理简单化,强调速度,这是我们从小米公司的实践中看到的互联网时代管理的创新。 
新市场的开发都面临着经销商的选择问题,很多市场开发人员往往喜欢去找强势和大的经销商作为合作伙伴。因为大经销商资金实力大,而且大经销商的网络渠道好,更重要的是大经销商可以使销量快速提升,但是大经销商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原因如下。(1)由于大经销商对产品贡献的利润要求太高,新产品往往不会在短期内实现,从而失去重点推广的热情。(2)大经销商由于代理的产品过多,缺少足够的精力和注意力来关注新产品。(3)大经销商由于规模和实力较强,对厂家业务往往不放在眼里,对厂家业务员指定的工作计划或者市场策略执行不到位,存在管理难的问题,不会完全按照企业的意图进行市场开发,所以造成市场开发困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小王是四川某市一家中小型白酒企业的区域销售经理,负责浙江市场的开拓。根据公司的一贯做法,开拓新市场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找经销商,经过努力终于有一家经销商进入小王的法眼。因为该客户在整个浙江市场都是排位靠前的经销商,不仅规模大而且资金实力也大,更重要的是该客户也有意愿经销小王企业的白酒,为此小王非常高兴,庆幸自己找到一个实力强大的经销商。但是合作后小王发现事情不简单,该经销商因为自己的规模大、经销的产品多,对小王厂家的白酒根本不上心,市场上的工作更是不放在心上,对于和小王商量好的工作想做就做,完全没有把小王当回事,而且一旦利润和促销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以种种理由要挟,市场开发的情况可想而知。小提示:正确的做法是:针对新市场开发在选择经销商时,第一,要选择经营理念和企业一致的经销商,这样才能理解厂家的意图积极配合;第二,要选择代理产品少的经销商,这样经销商才能更多的关注新产品,加强对产品的推广力度和人员配备;第三,要选择和企业产品需求资金相对等、与企业发展规模匹配的经销商,这样市场开发人员才能将自己的市场开发计划和市场策略执行到位,在执行到位的前提下如果市场运作方法得当,市场销量想不上去都难。
马来亚独立和马来西亚成立后,政治被掌握在了马来人的手中。马来人不擅商业,不得不依靠华人来管理经济。马来西亚新成立了不少国有企业,政府都请求郭鹤年帮忙监管或经营。郭鹤年出任过的职位有:马来土著银行首届董事会中的两名华裔董事之一,日本和马来西亚合资经营的综合钢铁厂的董事长,马来西亚国际船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来西亚-新加坡航空公司主席等。不过,国有企业可是大肥肉,郭鹤年一心为公,挡了别人的道,在这些职位上都干不长。而且,马来人的民族主义开始抬头,矛头主要指向华人。1969年,马来西亚发生“五一三”种族暴乱,上千人死于非命,其中多数是华人。此后,马来西亚政府发起新经济政策运动,在公司股权占有、城市人口就业、大学入学等许多方面,马来人均得到优先照顾,华人被打压。郭鹤年下定决心,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印尼人口十倍于马来西亚。20世纪30年代,还在荷兰殖民者统治时期,印尼曾是世界第二大糖产国和出口国。但是印尼糖业却衰退已久,长期不能自给。通过与印尼总统苏哈托的亲友合作,郭鹤年每年为印尼进口50万吨左右的白糖,并在印尼古隆马都建了炼糖厂和2.5万公顷的甘蔗园。郭鹤年还与印尼首富林绍良合作,在印尼建了两家规模在全球都能排名前列的大面粉厂。与林绍良的合作并不愉快,郭鹤年“常常有被林氏坑骗的感觉”,应该要考虑寻找其他的篮子,来放下更多的鸡蛋。1973年4月,一个神秘的电话,改变了郭鹤年的生意轨迹。依约从新加坡的家赶到中国香港宝华大厦,郭鹤年见到了两位华润五丰行(中粮在中国香港的总代理)的高级经理,也是当时中国外贸部(后改为经贸部,现为商务部)里的国家干部。他们一坐下去就讲,国家现在很紧张,急需30万吨的原糖,需要郭鹤年帮忙采购,同时也要帮忙买进一些期货。那时候的30万吨,相当于现在的差不多100万吨。这种行情一出去,原糖的市场价格估计会大涨20%到25%,在期货上也有巨利可图。郭鹤年当即答应帮忙。当时,他手中并无多少存货。别的国家,除了巴西,也没有什么货。郭鹤年一边派人去巴西,另一边自己去瑞士的日内瓦参加一个糖的国际会议。这是一个大会议,郭鹤年特地报名参加,就是为了在那边天天跑来跑去,让人不会以为是他要在巴西买糖。会议期间,有个英国商人朋友走来同郭鹤年聊天:“RobertKuok,你知道吗?最近巴西很奇怪,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日本人,年轻的,有两三个,天天在糖区,出进出进出进”。郭鹤年的心里一跳,英国人的情报这么厉害,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地说:“是吗?你还有行情要告诉我哦。”第2,大会正在演讲。突然间,演讲人说,有国际电话找RobertKuok,还好他没说是巴西来电。郭鹤年赶去听电话,是去巴西的同事说,他们有一点进展了。郭鹤年说:“你不但要进展,要快,这边开始有震动了。要快,不然的话这个事情就会爆出来。我那边还在做期货,还没做得够。你要快,我也去加快,多买一些期货。”去巴西的同事说,听得懂了,听得懂了。三四天后,巴西的采购合同签了下来,郭鹤年在伦敦、纽约和巴黎的期货市场也都买好了期货。再过几天,全世界都知道了,原糖价格马上上涨。郭鹤年在这拨期货上,赚了1300万美元。按协议应分给中方的600万美元,存入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账户。要知道,这600万美元对当时的中国意义非凡。这一年的外汇储备是:负8100万美元。这是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的第一笔商品期货交易,是一次新奇的实践。有趣的是,这一交易被认为“这种利润是剥削国际工人阶级”,经陈云特批后才得以交财政部入账。在成功地完成国家委托的原糖采购任务之后,郭鹤年成为中共红色资本家中的一员,这为他在日后回祖国大陆投资铺平了道路。在这次神秘约见中的一位干部,名叫林中鸣,1983年被任命为中粮的副总经理,次年调经贸部任进出口局局长。另一位干部濮今心,后来则先进入嘉里与中粮的合资公司,后入职嘉里,为郭鹤年效力。当年2月,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郭鹤年为中国做的事情,都落在他的眼里。一笔30万吨的大额采购,就能抬高全世界的原糖价格,轻易获取暴利,这样的生意谁不爱做?事实上,同为计划经济国家的苏联,也不时来这么一手。搞得伦敦的食糖期货交易商,一看到苏联人出现就紧张。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一窥国际食糖贸易的凶险。当然,对于拥有蔗糖种植园和炼糖厂的郭鹤年来说,食糖涨价一定是有利的。这一年10月,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恐慌,白糖和面粉价格跟着飞涨,炼糖厂和面粉厂为郭鹤年贡献了大量的利润。在其鼎盛时期,郭鹤年控制了国际市场上150万吨左右的糖贸易量,占当时世界总贸易量的5%。有得就有失,石油危机也重创了郭鹤年的几块新业务。郭氏集团大量粮食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需要航运。那个年代的航运不稳定,船费有时会暴涨百分之二三十,导致交易本身赚钱,却因运输而赔钱。郭鹤年进入了航运业,在新加坡创办了太平洋航运。除了集团内部每年250多艘船的货运需求外,太平洋航运还对外承接矿石、石油和散货等运输业务。郭鹤年还在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拥有船务或航运公司。为了方便船只维修,建立了配套的船坞及工程公司。航运业和保险业关系密切,他又设立了保险公司。1974年,郭鹤年在中国香港成立了嘉里控股有限公司,这是郭兄弟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中国香港业务将超过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成为郭兄弟公司最重要的业务板块。嘉里集团一成立,就开始投资建设九龙香格里拉酒店。1977年11月,中国尚未启动改革开放,郭鹤年就应中国旅游局之邀,飞往北京,进行酒店项目的考察。仅仅4个月前,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刚刚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郭鹤年的进京,即使不是得到邓小平的钦点,也应经过他的首肯。1982年,嘉里集团将杭州饭店翻新成香格里拉酒店。两年后,北京国贸中心项目签约。这是一个包括了中国大饭店和国贸饭店在内的巨大工程,一经建成就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房地产项目。在中国香港和大陆经营酒店都需要进行地产开发,郭鹤年就又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一时之间,航运、酒店和地产成为郭鹤年投资的重点。然而,1979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元气大伤,这三个行业同时出现了历史性低潮。航运业务出现数亿美元财务赤字。新开业的曼谷和吉隆坡的香格里拉酒店因客源稀少而损失惨重。中国香港也因主权移交导致大量英资撤离,人心惶惶,经济低迷。面对不断增加的亏损,郭鹤年显示了他果断坚决的一面。对于航运业,除了保留太平洋航运外,其他都予以放弃。对于地产和酒店业,郭鹤年则坚信会等来繁荣光景。因此,面对颓势,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增加大笔投资。80年代中期,在中国香港地产业最低潮的时候,郭鹤年投资了不少豪华住宅、商业楼宇、深湾游艇俱乐部和商务酒店。1989年,他继续在中国香港投资建写字楼,并与华润合资建港岛香格里拉酒店。这种人弃我取的气魄,令其在中国香港名声大噪。“我相信中国不会摔破这颗东方明珠,令中国遭受损失。”事实证明,郭鹤年的决策是明智的,世界航运业持续低迷了多年,而地产和酒店业则很快进入上升通道。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将中国香港每年的土地供应限制在50公顷,致使中国香港地产市场进入了长达12年的牛市。地产真的是暴利行业。最近五年财报显示,嘉里建设有限公司年收入在100~150亿港币不等,股东应该分得的回报竟然占收入的一半左右。地产早已取代食品,成为郭鹤年最重要的现金牛。表面上看,郭鹤年的发迹,与其他东南亚商业大亨没什么不同。抓住时代机遇,与政治权力结交,在房地产行业中掘金。但是,细细数来,郭鹤年又有不少独具一格的地方。